【閱讀】成就每一個孩子:從教育反思醫療現場的人文關懷

More about 成就每一個孩子最近閱讀了陳之華的「成就每一個孩子」,突然發現台灣教育和現場所面對的問題,與我們醫學教育和第一線醫療現場所遭遇的困難,簡直是如出一轍,也讓我對教育與社會的核心價值,又重新思考了一番。

在醫療現場,我們一直希望建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中心思想,這也是書中所談到的教育本質與訓練核心。所以,民國100年,醫學生畢業後在專科住院醫師訓練前,必須進行一年的一般科訓練(PGY; post-graduate year),雖然目的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醫療照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反應我們教育普卻缺乏對「人」的關懷,如此的窘境,及使歷經國中小、高中到七年的醫學院教育後,依然欠缺。 閱讀全文

【閱讀】永遠的二號館

更多有關 永遠的二號館 的事情二號館,座落在台大醫學院,是棟仿法國風格後期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物,正面面對仁愛路,側面隔著一片草地,緊鄰中山南路。在醫學院基礎大樓之外的二號館,新舊對比下,馬上可以感受到刻意保留下來的見證。對我來說,這裡是我們科內學長姐畢業時,留影照相的地點。

我在病房的總醫師辦公室,發現這本書:永遠的二號館—重現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好久一陣子沒有看到類似這種「醫學人文」的標題了!作者是現任台大腎臟科主任吳寬墩教授,主要是為了他的老師-謝博生教授榮退而作。與以往榮退的紀念著作不太一樣,不是編年史式的羅列著作和經歷,是透過作者和他的老師之間的互動,以及自己求學和行醫的種種,帶讀者走過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和台灣日治時代的醫療史,由師生之間的對話,了解謝博生教授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努力點滴。 閱讀全文

看護工向前衝:你應該知道的高齡社會現況

看護工向前衝看漫畫是不好的習慣嗎?至少我覺得『看護工向前衝』是個例外。就如同其他的許多日本漫畫,圍繞著一個特定的主題,在趣味的片段中,其實可以發現作者很用心的探討這個主題,利用文字和漫畫,讓讀者很快的可以抓住問題的核心,甚至開始認真思考。

看護工向前衝描寫的是日本社會老人安養護問題,由充滿熱情的輟學高中生百太郎和神崎,因為自己周遭的生活經驗,毅然的投入看護的世界。這跟我們強調「專業」看護似乎差距甚遠,我們一直將過專業合格認證的看護,才能帶來最好的照顧品質,但是作者草花里樹(Riki Kusaka)從第一集就指出老人看養護最需要的是「熱情」、「耐心」和「同理心」,即使高中沒有畢業,但那股傻勁為原本被視為人生末路的老年,帶來了無比的希望。 閱讀全文

給新港的小禮物: 新港健康動起來

七月份在新港的兩個禮拜,照例我們都會繳交一份報告,主要是針對新港的現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然我也不例外,因為扶緣服務協會承辦了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在新港鄉內設立了許多「關懷據點」,進行血壓量測。從這個點出發,我嘗試以我兩個禮拜認識的新港,設計一個香港健康動起來的計畫,讓健康生活和運動可以成為社區的重要內涵,進而促進健康。說起來目標有點遠大,不過卻希望這個小小嘗試(做夢),可以有那麼小小的幫助。

前言
不論男女老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規律適當」的運動(regular practice of appropria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對健康有好處;而更多的經驗和科學證據也告訴我們,規律適當的運動,對於各年齡層,甚至是殘障(disability),都有身心靈的益處。而我們也更清楚在現今醫療費用高漲的時代,運動(physical activity)對於減少健康支出,促進產能、健康和社會環境都有經濟效益。

台灣的疾病分怖,過去的傳染性急病,逐漸被慢性的非傳染性急病(NC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所代替,而這類的疾病一但發生,幾乎都要終身與其相處, 一但沒有控制好,所發生的併發症,會造成社會的更大負擔。根據WHO 2002年的報告,NCDs佔全球死亡數的60%;所有疾病的47%,根據估計,到2020年,比率將分別高達73%與60%。這些慢性疾病,開了頭就很難收尾,還好我們發現這些疾病通常都有共同類似的致病因素,譬如抽煙、喝酒、高血壓、肥胖和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所以除了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在發現疾病後,預防併發症發生外,我們更能往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努力,促進健康,減少罹病的機會。

2006年社區的六星計畫,扶緣服務協會也響應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同時也進行社區居民普查,在關懷據點或是家庭訪問時,也提供測量「血壓」的服務,除了以測量血壓作為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外,也希望以此提醒民眾血壓控制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位於老人會館3樓,扶緣協會設有關懷據點,每個禮拜一的聚會活動也都有量血壓,而在外圍還有另外四個在村落的關懷據點,北崙、馨園(新港公園)、頂菜園和菜公,還有一個正準備成立的中庄。這些點成為94年扶緣成立財團法人後,對於弱勢族群的灘頭堡。

在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下,扶緣聘請工作人員,完成了新港鄉的老人和身心殘障者的普查,而關懷據點至今,也完成了近半年多的血壓記錄。這次,就從「血壓」說起,配合兩個禮拜的新港經驗,試著描繪營造健康新港的粗略藍圖。 閱讀全文

新港慢慢遊:我的新港1/2記錄

Trian Park06有人說,台灣有兩個地方,從那來的人都會很以自己是「在地人」為傲,那就是宜蘭和新港,這兩個地方都曾經因為十年前左右的社區總體營造而聞名,而這兩個禮拜,我就在新港。印象中,嘉義市距離新港不遠,但是印象真的不深,只知道新港有個陳錦煌醫師 、媽祖繞境的奉天宮 ,還有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有個來自新港的同學,可惜他後來就讀社會組,所以也沒有機會拜訪新港。高中的時候,也有一些來自北港的同學,那時候我還真的搞不懂新港和北港有什麼差別,後來從他們口中才知道原來新港是屬於嘉義縣、而北港是在雲林縣,這是我認識新港的第一個資訊。

從嘉義的家,經過嘉義市外還道世賢路,轉北港路(嘉義縣縣道159)直行,途中行經華濟醫院,約35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新港,在進入新港街面前,先會路過新港鄉月眉村,和兩三隻高聳,排放白煙的中洋工業區。北港路直直接著新港的中山路,然後一路到底,就是新港的信仰中心:奉天宮,剛剛好落於路衝。就像台灣其他的鄉間小鎮一樣,新港的特色在你新港的中山路街面並不容易捕抓的到,但在「新港文教基金會 」近20年的努力下,新港已經展現出它獨特的味道。 閱讀全文

社區的精神支柱:新港收驚行

02座落在新港奉天宮後面,在十字街口有個紅鐵皮屋頂的建築,招牌寫著『慈芳壇』,是新港一帶著名的收驚地點。九點半許,已經阿嬤帶著孫子在那邊收驚,只見負責收驚的大哥,拿香口中念念有詞,約莫十分鐘,才把收驚的儀式結束

慈芳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現在負責人的太祖時代,幾代以來,收驚是他們的祖傳事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大哥,是家中的老么,由於家裡的長兄們,都不願意承繼父親的祖傳收驚一職,在顧及家中兩老年紀益大,也耐不住他們聲聲的請拖,十多年前與老婆一同回到新港從事收驚到現在。

15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收驚,來的小朋友多是晚上睡不好、不好帶、或是感冒很久沒好的;大人則是睡眠不安穩,夜眠多夢的;最近跌倒摔車、血光之災,諸事不順的;也有不少心情鬱悶的,家裡有難處的等等。如果比較嚴重的,通常本人都會到,然後帶著一包米、一件衣服。依照居住的庄頭地址,大哥會從名冊裡,把詳細地址和農曆出生日期找出來,在點燃一把香後,在碗中填滿白米,用衣服包住並夾著幾支香,開始口中念著名字、地址和其他我聽不懂的內容,當口中辭語結束時,被衣服包住的一碗白米,也停了下來。包裹著白米的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打開,然後看著那碗白米表面所呈現的圖像,和請託者的不舒服症狀,給予安慰和解答,接著捏去凹凸不平整的白米表面,有時候這樣的動作要重複2~3次。最後,大哥會拿著一小疊金紙,夾著小紙人和焚香,讓請托者拿著,在一串儀式後,完成了整個收驚動作。 閱讀全文

長期照顧在台灣

人生七十才開始  八十滿滿是 九十天下無稀奇 一百笑微微

六十算是小妹妹 五十是紅嬰 四十睏在搖籃邊 三十才出世

今天剛到新港,在扶緣協會的老人關懷據點,星期一有半天的活動。前面一個多小時,有從公職退休的志工,來帶手語歌,接著有動感十足的健康操;後半部則是日語歌教唱。前半部的活動可以看到活力的阿嬤們,透露出健康的朝氣,特別是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嬤,休息時間還隨著節奏挺快的健康操搖擺身體,更讓我印象深刻。日語歌教唱是教台灣的著名歌曲:鄧雨賢的望春風,而上面的歌詞就是老師帶來,可以用望春風調,唱的新歌詞!還蠻能貼切反應出目前的老化狀況~~

當台灣的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9.7%,在戰後嬰兒潮的屆齡退休人口陸續加入後,老年人口對社會的影響,的確值得注意。開車在雲林的鄉間,寬敞的道路,三三兩兩的車輛,廣闊的土地,稀疏的住家,在烈日的照耀下,地平線遠方的道路,反射出海市蜃樓,腦袋想著:台灣的老人照顧要怎麼走下去,政府推動的照護產業,如何扮演它的照護角色。

書上寫著長期養護機構的分類,也告訴我們社區照顧,和在地老化(local aging)的觀念,但是這兩個星期下來,看到的老人照顧,彷彿看到一棟棟的高級華廈,擁有高級的硬體設備,但裡面的居民,卻還是過著跟以往一樣的生活品質,這種感覺在什麼時候最為強烈呢?那就是每每反問自己,要不要以後接受這樣的照顧時,尤其明顯。當然,我不能想像八十多歲的身驅,對生活的要求,或是心理的滿足條件為何,但至少,對待一個人,絕對不是只有洗澡、吃飯和睡覺而已,不是嗎? 閱讀全文

無障礙空間的巧思

IMG_1910坐在救護車裡面,與兩位居家護理師和司機,開始半天的居家護理工作。早上的最後一站,是居家護理的老個案,位在雲林古坑的華山上,是ㄧ位年約44歲,在年輕29歲那年因交通事故,頸椎受傷後下半身癱瘓的中年人。我們的護理師說,他現在可是天字第一號,是第一批收案,而且還沒有往生的個案。救護車停在華山的半山腰,一家賣古坑咖啡的店面前。過去我們都是這個時候到,看完他後,順便在他家客廳喝杯古坑咖啡後,順便結束這半天的護理行程。下車時,他已經在一樓的客廳裡,等待我們的到來。

在救護車上,護理師跟我說,這位個案家裡,因為經濟狀況還可以,所以自己設有一樓到二樓的升降電梯。看過許多居家的身障人士,一般無障礙設施,最常見的大概就是:無障礙斜坡,廁所馬桶旁或走道的支撐手把,把有高低落差的地板打平等等,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家裡設有「電梯」的個案。這個『電梯』設在家裡的後院,從一樓客廳,他可以自己在輪椅上移動到後院的電梯。這電梯,不是我們在醫院熟悉的客用電梯,而是在建築工地看到的那種貨用電梯,設有單面的柵欄,在進入電梯後可以關上,等電梯緩升到二樓後,在從另外一面出電梯即可。這是個案自己想出來的方便之道。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