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館,座落在台大醫學院,是棟仿法國風格後期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物,正面面對仁愛路,側面隔著一片草地,緊鄰中山南路。在醫學院基礎大樓之外的二號館,新舊對比下,馬上可以感受到刻意保留下來的見證。對我來說,這裡是我們科內學長姐畢業時,留影照相的地點。
我在病房的總醫師辦公室,發現這本書:永遠的二號館—重現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好久一陣子沒有看到類似這種「醫學人文」的標題了!作者是現任台大腎臟科主任吳寬墩教授,主要是為了他的老師-謝博生教授榮退而作。與以往榮退的紀念著作不太一樣,不是編年史式的羅列著作和經歷,是透過作者和他的老師之間的互動,以及自己求學和行醫的種種,帶讀者走過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和台灣日治時代的醫療史,由師生之間的對話,了解謝博生教授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努力點滴。
西元1992年,台大醫學院開始採用問題導向(Problem-orientated learning)的小班教學,就是從謝博生教授手上開始的。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所謂的問題導向教學(PBL),開始蔚為風潮,而後來目前第一年住院醫師的一般醫學訓練(PGY),強調社區醫療等等,也都是謝博生教授耕耘的領域。對一般讀者,或許可以發現:在目前的醫療現況下,仍有醫師嘗試建立人性化、去機構式,和貼近民眾的基層醫療;對我來說,一位腎臟內科專科醫師,過去專精於實驗室研究的教授,能夠體會並憂心高科技、過度醫療化對健康的不利,的確不容易,而也透過這些學生對老師的側寫,讓我更了解謝教授在想什麼。
書中令我有額外驚喜的部份,就是「台灣醫學會」的章節,原來台灣醫學(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這本雜誌原來在日據時代,西元1902年就發刊了!初期都是日籍醫師,針對台灣的風土病研究所發表的研究論文,和各地醫院的疫情報告和醫療衛生報導,到後來台籍醫師也逐漸加入,在臺灣光復後,改變成中文和英文混合出刊。看來,這真的是一本具有台灣本土豐富資料的醫學雜誌。我很贊同書中所提及的:這本橫跨百年的台灣本土雜誌,的確非常適合台灣醫學史的研究,既然謝博生教授已經把其中八十五年的雜誌內容,編成總索引,相信對未來的研究者,會有不少助益。書中提及這本雜誌,在目前的科學引用索引(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排名不高,並非是一本突出的醫學期刊,但卻是紀錄台灣一百年來醫學演變的重要文獻。我總覺得感嘆,目前SCI掛帥的學術風氣下,發表英文論文,賺點數比本雜誌來的容易、有效率,難怪它的SCI排名不高,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怎麼重視自己的本土資料研究阿!
至於謝教授所強調的「一般醫學(Primary Care Medicine)」,其實是結合醫學、社會、心理,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不只包括醫療行為,社會參與,尊重多元專業、文化都一起包含在內,才是重要的內涵。書中對於一般醫學,雖有定義上的描述,但我總覺得還是有點注重「專科醫師可以看不同科別疾病」的味道,至於溝通技巧、同理心、健康行為和社經文化背景的強調似乎有點不足,這是讀者在閱讀時,可以再仔細觀察和體會的。
這本書,是學生吳寬墩教授對老師謝博生教授榮退的紀念書籍,從中可以看到謝博生教授的執著與熱情,投入醫學教育和醫療政策改革的他,或許錯失了在國際學術界的掌聲和名望,但把相同的堅持和使命感投入本土的醫學改革,一定會讓他在這領域留下一定的位置和記憶。至於一般民眾,縱使對於了解他們師生間的情誼不感興趣,但是可以把它當作另一種台灣醫療史的書籍,倒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