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不進則退!?

有關國際志工這回事,雖然在許久年的替代役結束後就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但自己對這議題的關注,和這幾年透過老婆在帶大學的國際服務社團的經驗中,發現雖然這股風氣還在流行,但成長的空間依然很大。

最近,我剛好又看到了在國外參與志工服務的人的留言,和Sam所寫的「國際志工需要什麼樣的資格!?」後,讓我的確更深有感觸的寫下這篇文章。為什麼我覺得還是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因為我覺得志工服務的想像停留在兩種層次,第一種是「增廣見聞、拓展視野」。其實這並沒有錯,或許也是許多人參與國際志工的初衷之一,但要小心這樣的解讀會有兩個矛盾,首先增廣見聞不僅是看到「與我們生活經驗或現實」不同的景象而大吃一驚,因為這頂多叫作「文化衝擊」,甚至是沒有同理心大驚小怪;再者,要拓展視野和增廣見聞,不是只有當國際志工一途,就像Sam在文中說的:「如果我的機票食宿花費已經可以聘用一位當地老師一整年的時間,那麼我去那當個幾週的老師,還不如把錢捐給學校聘老師,更何況還是學生的自己都還沒有實際教學經驗呢? 」,換句話說,要增廣見聞,你可以自己花錢旅遊,而非以志工服務之名,而自私的增加自己五花八門的經歷而已。第二種層次,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聽到許多「服務心得」後,我們會發現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先是感受差異很大,然後再來是同情心油然而生,跟當地人body body,最後就是很感動並慶幸自己生長在幸福台灣。 閱讀全文

【閱讀】藍毛衣:社會企業的新感動

More about 藍毛衣藍毛衣,是一本可以鼓勵人心和堅定志向的好書。

作者Jacqueline Novogratz,是非營利『創投機構』聰明人(Acumen Fun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書中描寫了她從希望改變全世界開始,大學畢業後進入金融界,因為聽到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努斯(Yunus)創辦的鄉村銀行和微型企業,讓她離開大通銀行,到了肯亞踏出她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閱讀全文

【閱讀】邊境漂流:援助的悸動與事實

邊境漂流的圖像 邊境漂流(Drifting along the Border),是在泰緬邊境2000天的台灣青年賴樹盛(Sam Lai)的紀錄。Sam的部落格─邊境漂流 ,大概兩三年前,就在我的Bloglines的訂閱名單中,從那時候我開始知道,原來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長期 在泰緬邊境,從事人道關懷的工作。
我很喜歡這本書,Sam在書中,沒有提及詳細的工作內容,倒是詳實、感性的紀錄自己出走、遇見、與當地人同行、反省、然 後繼續向前行的點點滴滴。許多的內容片段,都讓我想起以前在聖多美島上的許多矛盾、困惑和衝突,當Sam因為身為援助工作者而擁有進出營區的自由,覺得難 堪時,我也想起以前在Neves醫院裡看診,雖然常常缺電,在沒有電風扇的診間裡滿頭大汗,但太陽西下後,我又回到有水、有電的宿舍時,對於夜間只能點蠟 燭值班,必須提河水清潔煮菜的同事們,感到愧疚,真是心有戚戚焉。 閱讀全文

水蜜桃阿嬤-看見命中的愛與堅強

grandmother影片一開始,可愛的小女孩就問;妳知道父母雙亡是什麼嗎?簡單但卻難以出口的問題,竟然從一個天真無邪,快樂無憂的小女孩口中脫口而出。    

星期日中午,趁著難得沒有下雨的時間,我從中和的新家,騎車前往民生東路二段的城邦大樓看商業周刊舉辦的紀錄片「水蜜桃阿嬤 」。每年,商週都以『一個台灣 兩個世界』探討台灣社會裡,被大家忽略的重要議題,去年的大象男孩與機械女孩的故事,我想大家應該還印象深刻。當我收到商周的邀請時,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次水蜜桃阿嬤的主題,想要探討什麼樣議題呢?
閱讀全文

全球援助與發展

參加一場研討會,你會想獲得什麼東西?1/20-21由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在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舉辦的「全球發展與國際衛生研討會 」,由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黃嵩立 教授主講的「援助在全球發展中的角色」中,對於國際衛生和援助的觀念,還有台灣在國際援助的角色定位,有許多有價值的資訊,適合初探國際衛生領域者。我把內容整哩,加上自己的小心得,整理於後供大家參考。

從「發展」的概念開始,呈現不同觀點的援助定義和困境,也讓所有人知道發展的困境不只來自國內,也跟國際環境密切相關,包括強國的政治利益、或是跨國資本的利益糾葛。民主→經濟自由、政治權→健康的錯綜複雜,援助時通常忽略其中的複雜度,而由上而下的計畫(Top-down big plan),通常注定失敗,譬如World Bank和IMF,在援助時的所附帶的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因為干涉國內的組織、政經結構,而阻礙被援助國的發展與進步。而許多援助國家,因為自己本國的經濟或政治因素,也可能將援助給他國獨裁者,以符合自身利益,這些都是不公義之事,但卻現實地每秒每刻在發生。

閱讀全文

窮人與銀行

 一月份到了台大公館分院的小兒科,據之前的同事報導,應是既輕鬆又涼快的,但我恰巧遇上冬天的一波寒流,小朋友陸續來病房報到,每天都必須要八九點才能下班,頗為疲憊。從病房裡的窗戶可以望見台灣科技大學的室內游泳池,想到過去在聖多美,每天下班後可以去游泳的日子,更是不勝噓唏,佳芳說的對,我們現在是拼老命工作,為了可以過跟非洲人一樣的生活,可真是諷刺啊!最近這兩天,天起轉好,好不容易住院床數減緩到十床以下,終於可以正常下班,做些「正常人」可以做的事。

去年12月中的商業週刊,以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窮人銀行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為封面故事,馬上就吸引我的目光,我喜歡他的封號:窮人銀行家,把「窮人」和「銀行」這兩個,表面上完全背道而馳的東西湊在一起,然後獲得全世界的注目,的確是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讓自己感動,然後扭轉自己觀點的時刻,Yunus因為1974年的孟加拉飢荒,決定放棄傳統經濟學家的總體經濟觀念─將世界放在掌心的「鳥瞰(Birds eye)」態度,改為以「蠕蟲(worm's eye)」角度,透過貼身近訪,走入貧窮世界。

閱讀全文

生命換日線首映: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小荃虹上禮拜六下午,受邀去參加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義診紀錄片『生命換日線』的部落客首映會。這也是我第一次以部落客的身份參加活動,從3年多前開始玩Blog,歷經MoveableTypeLifetype(Plog) 到最近在試用的F2Blog,也沒有變成Blog大佬,還是受BART 青睞,才有機會參加這次的首映會…..還是快把主題拉回來,不要變成了自戀的喃喃自語….

台北三不五時就有各式主題影展,要看紀錄片的機會也不算少,讓人感動落淚的影片也不在少數,不過這次的紀錄片首映,對基金會或是義診類的紀錄片來說應該都有不同的意義。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已經從事了8年的海外醫療合作工作,這部紀錄片是六年來多來,基金會走過柬埔寨、菲律賓、越南和中國等地後,工作紀錄的影像合輯。影片中沒有特別取鏡的角度,也不見精緻雕琢或是震撼人心的談話,當然也沒有高談人道關懷的闊論,取而代之的是醫護人員平鋪直敘中帶點單調的自白、孩子們天真的笑容、忙碌的門診和開刀畫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