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初癒後的30歲生日

2008老公的慶生小兒科的病毒真的不簡單,就算躲過了很多種,我還是遇到了前所未見的敵人。從上星期五晚上值班時,喉嚨開始有點搔癢、咳嗽開始,隔天起床後,特別從台北到宜蘭羅東準備跟我開車回家的老婆就說,那天我的體溫特別的「溫暖」!結果從上星期六開始,我就開始歷經小兒病毒的無情摧殘。

發燒、喉嚨痛、鼻塞和咳嗽,都是意料之中事,對著鏡子打開手電筒,也發現自己的喉嚨紅的快要發紫,兩個大大的扁桃腺,也是紅紅、腫腫的樣子。雖然不意外,但不太退燒的體溫,還是讓我十足吃足苦頭,原本計畫上禮拜日要參加科內的南庄之旅,老婆跟我硬生生的放棄,同事們還以為是佳芳快要臨盆,所以不方便出門,沒想到是我這個準爸爸,在意料之外下病倒了。結果挺著大肚子的老婆,又是煮楊桃汁,熬薑茶,端熱茶拿藥丸的,而我整個禮拜日,除了吃飯的時間是坐著外,其他的時間都在床鋪上,翻來覆去的過了一整天。即使休息了一整天,感覺上除了吃完普拿疼後會流汗退燒外,其餘的時間我總覺得整個人像是快要燒壞的機器一樣,全身熱熱不太能動。所以這個禮拜二一大早起床後,還是靠著懷孕三十七週的老婆,開車載我到宜蘭來。 閱讀全文

喜歡小朋友還有誰?

同事說:以一個不是小兒科醫師來說,我算是很喜歡小孩子的了!

自己倒是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印象中前年還在聖多美的時候,門診病患中有七成是小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跟過去那段時間訓練出來的耐心有關。小朋友直覺上都讓人覺得很可愛,但如果他發現你拿出聽診器,或是壓舌棒時,那可就大大不妙,但是聖多美的小朋友通常看到聽診器就會哭的西哩嘩啦,台灣的小朋友通常是看到壓舌棒或是耳鏡時,情緒才會比較激動。這大概跟不同就醫經驗有關吧!? 

閱讀全文

醫療與服務

近一個月來在病房,不定期會遇到代謝過程有問題的大小朋友和家屬,由於屬於基因變異或遺傳的疾病,不但較不常見,致病機轉通常也不是三言兩語說的盡,治療方式也一般醫師也不熟悉。想當然爾,我們這些年輕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對這些疾病通常也是朦朧不解,摸不著底。遇到這種狀況,我們能扮演的「醫療」 角色就不大,反倒是「服務」層面比較吃重。從住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得像飯店經理,開始安排各種檢查,敲定時間,在不同的檢查間,還得特別注意優先次序,避免衝突讓後面的檢查做不成。

閱讀全文

第一次當小兒科醫師

家醫科的住院醫師,有幸的是過段時間就可以換新環境,雖然這往往也是最辛苦的部份,頭幾天的混亂和適應期,大概是家醫科住院醫師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小兒科,其實是成人內科的縮影,雖然在醫療專業上,處裡的疾病有許多不同,但是在概念上和臨床風格處理上,主要是內科系的運作方式。

小兒科中有成人內科系裡沒有的特色:基因遺傳科(genetics),這裡面的病人從小小孩到三四十歲的大人,甚至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都有,可見遺傳疾病對個人一生的影響之巨大。對我來說,某方面有大開眼界的感覺,很多的疾病,過去都是在教科書才看過,但如今都是活生生在自己面前的病人,從高雪氏症(Gaucher's disease)、玻璃娃娃(osteogenesis imperfecta)、黏多醣寶寶(Mucopolysaccoridosis)到龐貝氏症(Pompe disease)。不得不佩服西方醫學的天真與進步,只是一個「缺啥補啥」的簡單概念,卻讓這些遺傳的代謝疾病得以治療。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