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從搖籃到搖籃 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的圖像 看完搖籃到搖籃,讓我們對於氣候暖化、石油漲價、能源危機、和工業污染,有了新的想像。過去,我總是認為環保幾乎可以跟發展幾乎是背道而持,只要是發展,幾乎就等於破壞;只要是環保,似乎都只能保持現況,什麼都不動,但作者Braungart卻認為這完全是產品設計觀念一開始卻出錯,他的構想是: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要仔細設想產品的後路,如何成為另外一個循環的開始,這種從自然界生生不息循環來的觀念,讓所有的產品(output),也是另外一個循環的開始(input),如此循環不已,就完全不會有「污染」的產生,也不需要去思考如何「降低」污染的問題。光是這個觀念─從搖籃到搖籃,就如當頭棒喝,讓人驚訝不已。

 

作者Braungart,是一個化學家,也曾經是個激進的生態行動主義者,更是德國綠黨前身「綠色行動未來黨」的創始人之一,為了抗議工業污染,他也曾經和戰友用鐵鍊把自己綁在工廠煙囪上抗議;也曾經在北海游泳,抗議漁船濫捕。化學家的專業,人文和愛好自然環境的心,讓他打破工業與環境是對立、環保是生產和企業成長障礙的傳統刻版印象。另外一位作者─McDonough,則是一位建築師,從設計所謂的綠色建築開始,開始思考人類所用的建材,要達到對生態、人類無害的困難之處,進而發現綠色建築充其量只是「減少破壞」的矛盾後,他開始疲於奔命,想樣參與建築物的製造,甚至是所有產品的製造。他們顛覆過去以往的觀念,就以他們在1991年所撰寫的漢諾威原則為例,主要的想法是要打破「廢棄物」的概念,沒有東西是「廢棄物」,必須要透過設計來消除廢棄物,而不是環保人士所提倡的減少廢棄物觀念,光是這樣的書籍主題,就夠勁爆,也夠吸引人了吧!?而這本書還是2002就已經出版。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遇到類似的矛盾問題:難道為了發展,我們就要放棄環境;為了環境,我們就什麼都不動嗎?這種一翻兩瞪眼的論調,似乎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不過,看了這本書,你才會開始發現,原來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就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我們沒有從所處環境的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環中,學習到任何啟發。我們使用的產品,都是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模型,丟到一個產品買個新的,大多數時候都比維修舊東西來的方便、甚至便宜。使用蠻力,企圖用泛用設計應用於不同的地方條件漢風俗,更是違反自然的多樣化原則,這種從工業革命以來的要命思維,主宰了我們現代的工業設計。

 

如果你又繼續閱讀,你會知道,原來從錯誤的設計核心開始,我們又接著一連串的錯誤因應方式,人類想出了「減少、避免、最小化、維持、限制、維持」等字眼,來規定並讚嘆減少環境破壞的用心,並發展出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的觀念,而我們也開始活在一個假象中,只要用夠少的原料,製造出最多的產品,排放出最少的污染,那麼我們對未來就不用那麼恐懼,我們也可以比較安心過活。而進來的資源回收,也讓大眾以為我們在節約資源,保護地球,但我們卻忽略了大部分的回收都是「降級回收」,如易開罐中的罐筒、表面補護曾和油漆、罐蓋都由不同的合金組成,傳統回收一起融化後,生產的產品強度降低,用途也大為減少;在更多的回收過程中,我們甚至還得再加入其他更多的化學添加物質,來增加材料的可用性,結果降級回收的產品比原產品含有更多的化學添加物;甚至是紙的回收,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我很喜歡作者櫻桃樹的比喻,從小苗成長到大樹,開花結果的過程中,他自己在茁壯成長,但卻不曾為他立足的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即使他生產出來,最後掉落在地上的花果,也回分解成養分, 滋養大地,他不但沒有耗損大地,甚至讓大地變得更美好。所以,我們要談的不是生物效率,而應該是生物效益(Eco-effectiveness):將產品的短期使用壽命、便利性、美觀性與材料回收利用等問題一起通盤考慮,那生產產品,不是在於減少污染,而是如何100%的安全再利用,進入另一個循環再度利用。所以,有個新觀念產生了,自然就有自己的生物循環,那麼工業應該有自己的「工業循環」,把這屬於不同世界的材料進入循環前,正確的分離開來,那麼自然可以變成有用的自然養分和工業養分,不同新陳代謝的系統不會互相污染,各自返回屬於他們的系統繼續被利用,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idea!這本書,或許是下一波工業再革命的開始。

 

更令我佩服的,其實是這樣的idea不是空想,作者們是真的去付諸實踐,生產出可用的產品。譬如福特的U型車(Ford Model U)gDiapers的嬰兒尿布、Eco Worx拼貼可回收地毯,第一張按照工業循環製造的Mirra椅,都是令人興奮的應用產品,而這種力求實際和實踐的態度,比起天花行空,但卻空無實際做法的偉大想法與概念來說,的確給人很大的鼓勵與希望。我覺得不只是環保人士,企業界,甚至是政府官員都應該要好好的閱讀這本書,因為他們更有機會可以把這樣的觀念,從源頭(工業設計)就做出正確的事,那麼我們就不會址侷限在限碳、降低排氣量、或油價升高這些思考,而自以為在一個減少污染的世界裡,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還可以繼續活得很健康。

再談蘇花高—我們的後山夢

DSC_0002 (by qjhouse)蘇花高的議題,近來又再度被炒上檯面。在內科工作的這三個月,其實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可以維持關心,但是卻不像以前一樣,可以在網路上大肆搜尋,咀嚼消化文章後,在表達自己的看法觀點。不過近來的蘇花高議題,卻再度顯示了台灣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只有在政權轉換的重要時刻,才能受到矚目。

四年前,陳水扁第二次當選後,蘇花高的議題出現了一次高潮討論,在花蓮也辦過許多場「蘇花高速公路興建之影響評估」公益論壇,那時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後山的夢—蘇花高 」。三年後的現在,仍然懸而未決,從當時游錫坤院長,到現在的蘇貞昌院長,似乎都把問題丟給環境評估報告,充分顯示出『中立』的政府立場。陳水扁昨天出席「2007年NGOs全國環境會議」 致詞時,甚至說「蘇花高有興建必要,但如果環境差異分析評估沒通過,蘇花高當然就沒有辦法興建,這是政府最明確的立場。」,似乎政府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因為如果可以興建,那也是因為環境評估說這不傷害環境生態;如果沒有通過,也是環境評估說不能建,政治人物並沒有背叛政治承諾。政府如果沒有判斷的能力,政府存是要幹麼呢?把問題丟給多數決,用選舉的方式來操作,實在不負責任。 閱讀全文

後山的夢 ─ 蘇花高

花蓮,待了快要七年的時間,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和熟悉度已經超過了我自小長大的故鄉。記得七年前的花蓮,沒有 7-eleven,沒有好樂迪,沒有肯德雞,沒有佳樂福,也沒有 Starbucks、西雅圖和光南,那時有些高中同學都還很好奇,我是怎麼生活的;但是我知道花蓮有七星潭、神秘谷、三棧溪和美麗的蘇花公路。

這個月五號,回到家打開電視,看到洄欄電視台正在錄影播出今早再明義國小舉行的「蘇花高速公路興建之影響評估」第三場北區公益論壇,想到前一陣子在南方電子報看到的相關文章,不禁讓我把這場公益論壇轉播看完。

支持者有支持者的理由;反對者有反對的證據,而在雙方交鋒的時候,總是圍繞著「你不是花蓮人」、「高速公路帶來人潮,降低運輸成本」等在隔空開火,對坐在電視機前面,身為一個「來自嘉義的花蓮人」來說,心裡是充滿許多激動的。

像我這些人,我自稱為花蓮的新移民,我不覺得以前沒有 Starbucks、西雅圖有什麼落後的,因為花蓮有許多西部沒有的自營小咖啡店;在沒有佳樂福、7-eleven 的年代裡,我們有其他的購物量販店,我的後山夢建築在浪花朵朵的北濱,透明寧靜的七星潭,清澈沁涼的三棧溪,透明藍綠的神秘谷,當然還有名聲遠播國外的太 魯閣,為了築夢,我們也曾舉辦過給高中職生的花蓮營。這幾年來,隨著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的成立,更是帶來了許多學者,他們就是很多人指責的「蛋頭學者」, 但這也是花蓮人爭取大學成立的成果阿!如果學者們只是為了教職和討口飯吃,他們何必甘冒被指責成「不時人間煙火的白領階級」的危險來參與論戰呢?我們不是 希望花蓮後山能夠留住人才,吸引菁英,然後花蓮能起飛更進一步嗎?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夏禹九提到一個觀念,我們新移民對花蓮的了解的確只是花蓮的 一部份,或許是對海岸的生物分布,山林裡的哺乳類分布抑或花蓮山林植物的研究等等,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自己知道的花蓮,只要講清楚,說明白自己的論點 與敘述,那為了花蓮,怎麼有不是花蓮人所以不可以說話的問題呢?如果花蓮能夠容納外來的新知識,那麼不是可以融塑出更好的後山夢嗎?

「高速公路帶來人潮,降低運輸成本」,這句話在反方說起來是鏗鏘有力,似乎其他的意見都不顧農民和觀光業者 的死活。如果這是三十年前,或許一條三十米的大道可以大量提昇經濟,但是今天就算有三線道,怎麼能抵擋住全球化浪潮和政府在 WTO 談判桌簽下的紙約,和其他如中國和東南亞的低廉工資、開放進口的外國稻米和其他農作物呢?現在的農產品直銷除了強調交通外,也重視物流、包裝、行銷和創 意,否則花蓮的農產品跟西部的差別在哪呢?黃憲東縣議員提到以前到西部或國外招商時,大家都不願意來,因為這裡的交通不方便,他說的或許不錯,但是他招的 是什麼樣的企業呢?如果是承接西部工業的發展邏輯,這就難怪了,因為連開車的阿伯都知道花蓮是要用觀光去競爭,那為什麼要建一條讓落日工業得以苟延殘喘的 大道呢?有人說飛機是有錢人搭的玩意兒,但是花蓮「國際」機場即將在這個月十五日啟用,也不見國際航空公司來搶設櫃檯,然後又是在玩包機的遊戲,看來花蓮 還不具備國際化的旅遊景點條件。花蓮觀光協會理事長余宗柏先生提到蘇花高建了並不影響大型包車的旅遊團,但是卻可以大量吸引家庭式的家用小客車遊客。看似 這樣很好,但是我平日騎著小五十西西的機車,在下班時段的花蓮市時,就顯得有點擁擠了,更別提假日週末的盛況,那是不是意味花蓮未來要蓋很多立體場,結果 在都市被搞的烏煙瘴氣的旅客,開了好一段路又來到到處立體停車場聳立的花蓮,那不是開了個大玩笑嗎?唯一較有說服力的,大概就是林連明先生(花蓮縣縣議會 副議長)所提的可以利用在這建設的這七、八年內好好發展配套措施。是的,這的確是可以的,但是在我來的這七年內,七星潭變成到處是水泥建築,三棧溪兩岸多 了很多水泥防護,北濱也出現許多水泥肉粽,這種「水泥式」的基礎建設,真的令人害怕未來花蓮又出現一座座的水泥停車場。遊客不來嗎?如果擔心蘇花公路和北 迴鐵路中斷時造成的花蓮獨立現象,那麼新的蘇花公路安全係數又有多少呢?而口口聲聲說的「生態工法」應該是最低傷害標準吧!但是卻被說的像是施工後就如同 整形過後的完全沒有傷口一般。

其實,我們的確是可以好好坐下來談的,但是最可惡的就是藉議題操弄選票的政客了。有人表示 962 億的預算已核定,即使後來不建蘇花高,那麼這筆經費要異動成提昇花蓮旅遊內部品質的機會是萬萬不可能,這些話聽了真令人覺得好笑,要談預算和行政流程這不 是從政者最在行的事嗎?核四可以從停建又被扭轉成復建,那麼關於花蓮三十萬人口和台灣最後一塊淨土的事就不可能嗎?要推卸責任也應該用高明點的方式吧!今 天對未來台鐵雙線電氣化通車、截彎取直後的行車時間,藍色公路的高度觀光價值、花蓮縣市內未來因應大眾交通的規劃都藏著不說,老是喊著興建蘇花高,花蓮大 繁榮的口號,較好像現在有的台商以為去中國投資是唯一的產業出路一樣的危險與無知。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大家都是為了做一個後山好夢在努力,不論蘇花高未來未花蓮人帶來什麼,但是「人民的素養是所有夢想的基礎」,如果我們老是停留在過去那種交通建設大工程與地方繁榮畫上等號的觀念裡,那麼我們可要小心了,水泥和高樓大廈即將吞噬我們。

十三號的時候,花蓮縣民調結果高達七成的民眾贊成,縣長謝深山說如果順利,可能三個月後蘇花高就會動工,看來「現代化」的腳步是越來越近了……

● 其他相關的文章

TVBS民調:近八成民眾贊成興建蘇花高
http://news.yam.com/yam/focus/news/200401/20040113175031820.html

環境資訊中心相關文章
http://e-info.org.tw/reply/2003/re03121901.htm

蘇花高與大建設的迷思
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81

誰來體現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民意
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86

蘇花高速公路對原住民的反思
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111

缺乏群眾參與,可算是一場反對運動嗎?
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120

回家的路 — 從西濱快速道路到蘇花高速公路
http://www.upsaid.com/south/index.php?action=viewcom&id=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