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搖籃到搖籃,讓我們對於氣候暖化、石油漲價、能源危機、和工業污染,有了新的想像。過去,我總是認為環保幾乎可以跟發展幾乎是背道而持,只要是發展,幾乎就等於破壞;只要是環保,似乎都只能保持現況,什麼都不動,但作者Braungart卻認為這完全是產品設計觀念一開始卻出錯,他的構想是: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要仔細設想產品的後路,如何成為另外一個循環的開始,這種從自然界生生不息循環來的觀念,讓所有的產品(output),也是另外一個循環的開始(input),如此循環不已,就完全不會有「污染」的產生,也不需要去思考如何「降低」污染的問題。光是這個觀念─從搖籃到搖籃,就如當頭棒喝,讓人驚訝不已。
作者Braungart,是一個化學家,也曾經是個激進的生態行動主義者,更是德國綠黨前身「綠色行動未來黨」的創始人之一,為了抗議工業污染,他也曾經和戰友用鐵鍊把自己綁在工廠煙囪上抗議;也曾經在北海游泳,抗議漁船濫捕。化學家的專業,人文和愛好自然環境的心,讓他打破工業與環境是對立、環保是生產和企業成長障礙的傳統刻版印象。另外一位作者─McDonough,則是一位建築師,從設計所謂的綠色建築開始,開始思考人類所用的建材,要達到對生態、人類無害的困難之處,進而發現綠色建築充其量只是「減少破壞」的矛盾後,他開始疲於奔命,想樣參與建築物的製造,甚至是所有產品的製造。他們顛覆過去以往的觀念,就以他們在1991年所撰寫的漢諾威原則為例,主要的想法是要打破「廢棄物」的概念,沒有東西是「廢棄物」,必須要透過設計來消除廢棄物,而不是環保人士所提倡的減少廢棄物觀念,光是這樣的書籍主題,就夠勁爆,也夠吸引人了吧!?而這本書還是2002就已經出版。
我想很多人應該都有遇到類似的矛盾問題:難道為了發展,我們就要放棄環境;為了環境,我們就什麼都不動嗎?這種一翻兩瞪眼的論調,似乎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不過,看了這本書,你才會開始發現,原來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就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我們沒有從所處環境的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環中,學習到任何啟發。我們使用的產品,都是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模型,丟到一個產品買個新的,大多數時候都比維修舊東西來的方便、甚至便宜。使用蠻力,企圖用泛用設計應用於不同的地方條件漢風俗,更是違反自然的多樣化原則,這種從工業革命以來的要命思維,主宰了我們現代的工業設計。
如果你又繼續閱讀,你會知道,原來從錯誤的設計核心開始,我們又接著一連串的錯誤因應方式,人類想出了「減少、避免、最小化、維持、限制、維持」等字眼,來規定並讚嘆減少環境破壞的用心,並發展出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的觀念,而我們也開始活在一個假象中,只要用夠少的原料,製造出最多的產品,排放出最少的污染,那麼我們對未來就不用那麼恐懼,我們也可以比較安心過活。而進來的資源回收,也讓大眾以為我們在節約資源,保護地球,但我們卻忽略了大部分的回收都是「降級回收」,如易開罐中的罐筒、表面補護曾和油漆、罐蓋都由不同的合金組成,傳統回收一起融化後,生產的產品強度降低,用途也大為減少;在更多的回收過程中,我們甚至還得再加入其他更多的化學添加物質,來增加材料的可用性,結果降級回收的產品比原產品含有更多的化學添加物;甚至是紙的回收,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我很喜歡作者櫻桃樹的比喻,從小苗成長到大樹,開花結果的過程中,他自己在茁壯成長,但卻不曾為他立足的生態系統產生破壞,即使他生產出來,最後掉落在地上的花果,也回分解成養分, 滋養大地,他不但沒有耗損大地,甚至讓大地變得更美好。所以,我們要談的不是生物效率,而應該是生物效益(Eco-effectiveness):將產品的短期使用壽命、便利性、美觀性與材料回收利用等問題一起通盤考慮,那生產產品,不是在於減少污染,而是如何100%的安全再利用,進入另一個循環再度利用。所以,有個新觀念產生了,自然就有自己的生物循環,那麼工業應該有自己的「工業循環」,把這屬於不同世界的材料進入循環前,正確的分離開來,那麼自然可以變成有用的自然養分和工業養分,不同新陳代謝的系統不會互相污染,各自返回屬於他們的系統繼續被利用,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振奮的idea!這本書,或許是下一波工業再革命的開始。
更令我佩服的,其實是這樣的idea不是空想,作者們是真的去付諸實踐,生產出可用的產品。譬如福特的U型車(Ford Model U)、gDiapers的嬰兒尿布、Eco Worx拼貼可回收地毯,第一張按照工業循環製造的Mirra椅,都是令人興奮的應用產品,而這種力求實際和實踐的態度,比起天花行空,但卻空無實際做法的偉大想法與概念來說,的確給人很大的鼓勵與希望。我覺得不只是環保人士,企業界,甚至是政府官員都應該要好好的閱讀這本書,因為他們更有機會可以把這樣的觀念,從源頭(工業設計)就做出正確的事,那麼我們就不會址侷限在限碳、降低排氣量、或油價升高這些思考,而自以為在一個減少污染的世界裡,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還可以繼續活得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