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首發: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這真的是去年度到今年初最大的新聞了!也證實了預防勝於治療的老生常談。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奏是,基本上在生長的過程平均需要5-10年不等,而大腺瘤到腺癌約需3年。透過政府提供的大腸潛血糞便篩檢,在早期就把大腸瘜肉處理掉,讓他們沒有機會生成大腸癌,也因此造就了大腸癌發生率下降的結果。 閱讀全文

小龍女活動的省思-政策執行與研究

2個月 墮掉455小龍女| 蘋果日報

最近看到蘋果日報上針對出生男女比率的新聞,想必又會引起不少醫師的反感。雖然學術與政策必須相輔相成,但身為政策制定者,看到某種「趨勢」時,的確應該要有所反應。

報導中說到「…..今年1、2月,國內男、女嬰比拉大,出生男嬰人數為18512人,女嬰為17009人,若以正常出生比1.06計算,可能有455名女嬰因性別篩選而被墮胎掉。 」,這是很震撼的內容。為此,我先去內政部戶政司下載出生資料(目前已統計至101年3月),然後計算一下報導中的各個數據,因為報導中所引用的國健局資料,與我從內政部戶政司下載的資料略有不同,不過我依照戶政司的資料所計算出民國100年的出生男女比例是1.077,與報導中的1.079相差約0.002,可能是引用資料稍有不同所致。 閱讀全文

家醫的真諦

最近專科醫師的考試結束,也對過去三年的訓練有個交代,月中協助明年新進住院醫師的甄選,讓我想起三年多前也曾經坐在那,回答為什麼要選擇家醫科。近日,同屆的朋友也寫了篇文章,更讓我覺得應該在要拿到專科的此時,檢視自己,也回應一下家醫科給我的訓練與栽培。 閱讀全文

三年前的理想還在

你還記著自己的初衷和理想嗎?第三年住院醫師就要結束了,同事們都選定了自己的落腳,不論是繼續待在這裡,前往其他醫院發展,或進入基層體系實踐,都讓我想起三年前,在新進住院醫師的職前訓練中,我曾經說過的夢想。我已經忘記那時候同事們說了些什麼,畢竟三年前的那時候,我們還只是準備要互相認識的陌生人,看看現在的自己,其實這三年來,我還記得當時自己的樣子: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基層醫療國際衛生方面繼續努力。

我很幸運,在家醫科的環境中,時時被基層醫療的力量所感動,或許是新聞一則,或是在工作場合因緣際會遇到的前輩,都讓我時時保有對基層醫療感到好奇,和投與希望的能力;這幾年,老婆投入國際醫療、國際志工訓練的工作,也讓我在這方面能不斷的反省和接受新知,這些都讓我們可以繼續保有理想主義的性格和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不至於失去了方向。Emily的出生,也讓我們感受到愛人,與被愛的幸福,當父母的喜悅和經驗,無疑讓我們更能體會生活中的辛苦與快樂,也開始可以經營我們自己的「生活哲學」。 閱讀全文

基層醫療的活力與感動

台大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提供

台大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提供

基層的活力,通常要到當地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這個月到台北縣金山鄉,我跟著五年級的學生到小學作口腔衛教,主角是學生,我只是在旁邊負責觀察和照相的人。

示範如何刷牙我馬上被學生們準備的衛教內容吸引住了,學生的創意還是令人驚艷!以海賊王和船醫喬巴為主軸的故事,帶開了海賊王和蛀牙小惡魔之間的戰爭,這讓從幼稚園到國小六年級的小朋友,歡樂整場,氣氛高昂。原本學生們還擔心這樣的內容是否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沒想到整場從海賊王入場開始後,就從來沒有低潮過,學生們把口腔衛生的內容融合在表演劇中:吃糖要刷牙、如何正確刷牙、為什麼會蛀牙,然後再利用海賊王與蛀牙小惡魔之間的「決鬥」,配合用Powerpoint做的對決畫面,讓整個活動到達最高潮。在活動結束後,許多小朋友都搶著跟劇中人物拍照留念,好不歡樂! 閱讀全文

基層醫療的三兩事

COPC-Sao Tome

2007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又到了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臺大醫院在中台灣的社區型醫院,在那個月我在醫院裡附設的護理之家,處理居民的小毛病,或評估進一步檢查、門診或住院的必要性,接著在2008年的第一個月,我負責社區為導向的基層醫療(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PC)的相關報告,其實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蒐集有關基層醫療的資料,畢竟家醫科醫師的工作領域,跟社區息息相關,很期待自己可以用與過去以往不同的方式來呈現。

其實,最需要了解的不是以社區為導向的基層醫療到底定義為何,因為「定義」這回事,就是考試會考,概念要有,但如果一條條的拿出來看,硬邦邦的會讓人想睡著,我倒是認為了解他們發展的脈絡,其實才能更了解其中的精神與意義,簡單的說來,它們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健康(health)與否,不是科技加上醫師後的產物,它是建築在整體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基礎上,譬如是否失業、所處的醫療體系、環境是否有乾淨且充足的水源等,至於我們平常最注重的醫護人員是否足夠,藥物是否充足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觀看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的歷史背景,1960~70年代,在冷戰時期,美國因為在全世界許多地方,抗瘧成績做的不錯,所以開始大量複製由上而下的醫療介入模式,但在這個的同時,許多到當時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援助團體,因為預算有限,人力不足,所以通常著重在環境衛生、幼兒孕婦保健營養上,漸漸的發現,才發現用不同角度切入,也能夠改善健康,而在此時的中國,因為軟硬體資源欠缺,開始大量訓練赤腳醫師(Bare foot doctor),在鄉村裡提供預防保健,結合西醫和傳統醫療的非治癒性(curative)醫療服務,這些經驗都跟過去以往,只有高科技才能帶來幸福、健康的觀念大相逕庭,但是這些在窮苦地方的經驗,為現代的醫學帶來的衝擊,或許還不夠強烈,至今,我們還是在乎我們醫院床數夠不夠,有沒有先進的檢查設備,或是美麗又舒適的看診環境;至於社區居民是否因此而真正受惠,生活品質是否因此提升,從來不是我們考量的參考點,似乎只有廟夠不夠大,名氣夠不夠響亮,才能決定一切。

閱讀全文

不能說的祕密:痔瘡的三兩事

家庭醫學科的訓練,少不了在基層社區做衛生教育,舉凡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防治等等,都可以是衛教宣導的題目。對醫師的專業訓練來說,或許這些是被視為有點浪費時間,比起疾病的治療和診斷來說,算不上什麼。這一年多來,自己也有幾次的衛教經驗,不論是被指定的衛教題目或是自選題目,我都會發現衛教難的是要以一般民眾的角度,依據不同的參加對象(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或語言),在令人不會想睡覺的時間內,讓大家聽的進去,然後會舉手發問的互動。所以,一場衛教,要準備的不是去醫療教科書或是期刊裡尋尋覓覓,反倒是在網路上搜尋平常大家會接受到什麼資訊,然後才決定內容怎麼準備。

這次,換我在家醫科門診的病患等候區做衛教,老師說題目自己挑,恰逢2008年元旦時,老是看到新聞媒體在播報冬天吃麻辣火鍋,急性痔瘡發作的新聞,所以當下就決定用痔瘡作為這次的衛教題目,一個很多人都有,但是不見得大家願意說出口的小毛病。因為我最近是蘋果電腦的愛好者,也興奮的用Keynote來製作衛教的資料,雖然把它轉成Falsh檔案後,轉場效果因此消失,不過還是想跟大家分享這次的衛教主題【不能說的祕密:痔瘡的三兩事】

10

是醫生 也是家人

我們這屆家醫科的同事,已經有五個人結婚了,其中兩個在當R1前就已經結婚,另外三位(包括我)都在第一年的時候陸陸續續結婚,最近也有一位同事,正準備迎接他們的第一個小寶寶,所以看到Becoming a Doctor, Starting a Family 這篇文章時,特別有興趣,也特別也感觸。結婚成家立業,是很令人開心的事,不過如果在住院醫師時期,對於個人、家庭和服務部門來說,都是壓力,但也是必須處理的問題。

 20多年前,在美國五分之四的醫院沒有所謂的育嬰假(Maternity-leave policy),而現在大部份的教學醫院都有提供family-leave的假期。在美國,因為是後醫制度,所以很多人在讀醫學院期間或是之前就已經結婚,雖然醫院有假可請,但是在學會的認證訓練過程中,卻不見得可以讓人缺席數個月。1950代,只有24%的女性醫師,在她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懷孕,到了1989年,這樣的比例已經提高到42%,雖然立法規定不可以因為懷孕,還損害女性工作者的權利,但是整體的環境氣氛,對於住院醫師期間懷孕,仍不是很友善,譬如懷孕期間,需要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援(cover),或是影響到升遷或是缺乏小朋友照顧的資源等等。 閱讀全文

與老人的邂逅

八月份算是我R2的第一個月,我來到位於西門叮和龍山寺附近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位於康定路和內江街的交插口。雖然是台大分院,不過對實習醫師或住院醫師來說,這都算是陌生的地方,不像是大家所熟悉的醫學中心,而是比較像是一個社區醫院,特別又以復建、長期照護這塊領域為主軸。

其實在這種規模不大的社區醫院,也適合家醫科環境發展,不論是比較單純的急性病;或是因為多重藥物,短暫需要住院調整藥物的老人家,都是服務對象,雖然對醫學中心來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疾病,但是這樣的需求是不容忽視的。說直接點,複雜又難的疾病需要有人來照顧,但簡單的疾病為個人所帶來的困擾和經驗,其實仍不能被忽視,雖然在醫師的「專業」角度來說,這些都是simple disease,更何況這些本來就是「社區醫學」中,最常讓一般民眾最困擾的疾病,也最貼近社區的需要。 閱讀全文

給新港的小禮物: 新港健康動起來

七月份在新港的兩個禮拜,照例我們都會繳交一份報告,主要是針對新港的現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當然我也不例外,因為扶緣服務協會承辦了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在新港鄉內設立了許多「關懷據點」,進行血壓量測。從這個點出發,我嘗試以我兩個禮拜認識的新港,設計一個香港健康動起來的計畫,讓健康生活和運動可以成為社區的重要內涵,進而促進健康。說起來目標有點遠大,不過卻希望這個小小嘗試(做夢),可以有那麼小小的幫助。

前言
不論男女老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規律適當」的運動(regular practice of appropria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對健康有好處;而更多的經驗和科學證據也告訴我們,規律適當的運動,對於各年齡層,甚至是殘障(disability),都有身心靈的益處。而我們也更清楚在現今醫療費用高漲的時代,運動(physical activity)對於減少健康支出,促進產能、健康和社會環境都有經濟效益。

台灣的疾病分怖,過去的傳染性急病,逐漸被慢性的非傳染性急病(NC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所代替,而這類的疾病一但發生,幾乎都要終身與其相處, 一但沒有控制好,所發生的併發症,會造成社會的更大負擔。根據WHO 2002年的報告,NCDs佔全球死亡數的60%;所有疾病的47%,根據估計,到2020年,比率將分別高達73%與60%。這些慢性疾病,開了頭就很難收尾,還好我們發現這些疾病通常都有共同類似的致病因素,譬如抽煙、喝酒、高血壓、肥胖和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等,所以除了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在發現疾病後,預防併發症發生外,我們更能往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努力,促進健康,減少罹病的機會。

2006年社區的六星計畫,扶緣服務協會也響應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同時也進行社區居民普查,在關懷據點或是家庭訪問時,也提供測量「血壓」的服務,除了以測量血壓作為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外,也希望以此提醒民眾血壓控制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位於老人會館3樓,扶緣協會設有關懷據點,每個禮拜一的聚會活動也都有量血壓,而在外圍還有另外四個在村落的關懷據點,北崙、馨園(新港公園)、頂菜園和菜公,還有一個正準備成立的中庄。這些點成為94年扶緣成立財團法人後,對於弱勢族群的灘頭堡。

在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下,扶緣聘請工作人員,完成了新港鄉的老人和身心殘障者的普查,而關懷據點至今,也完成了近半年多的血壓記錄。這次,就從「血壓」說起,配合兩個禮拜的新港經驗,試著描繪營造健康新港的粗略藍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