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家庭故事卡通-小太陽

不論是中和的舊家,旅居過四個月的宿舍,或是現在的新家,我們的家總是有許多的書櫃。我們家的圖書館館長和資訊長是我們家的老婆,不論是需要哪類的書籍,或哪本書可以互相搭配閱讀,她都可以迅速的在架上找到,而且不只是書,我們也收集了不少漫畫、影片和卡通。農曆年假的末尾,陪小朋友看了「小太陽」這個卡通,開心的要推薦給大家。 閱讀全文

【閱讀】回家的路 是那樣走的

More about 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最近,看完宋睿祥的新書「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說得是他於2009年又回到無疆國界醫師(MSF),前往葉門執行醫療任務的故事。就像他自己說得一樣:2005年的他栽進主流的醫學世界,選擇一般外科作為他的專業訓練,蹲足了馬步,成為菜鳥主治醫師後再度出發。其實,這本書讓我覺得感動的,不是發生在「葉門」這個神秘國度這件事,也非無國界醫師雄偉壯志的情懷,或是在戰火交鋒下,天人交戰的倫理困境或需要過人智慧、體力和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臨床難題,而是在本書的最後,宋睿祥寫出了針對他自己從主流醫學的大牢離開時,自以為擺脫束縛,沒想到在異鄉的經驗,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心不自由,而非身體被禁錮,然後也間接回答國際志工最常討論的問題:為何而作,做完效益為何?到底對誰有幫助?書中提到:「事實不會因為不被世人發現,而不存在」,而我也認為:「大多數的時候,這些事實也不會因為我們的發現與參與而有改變」,這就像宋睿祥在書中提到的:「當我完成第一次任務,從西非賴比瑞亞回來時,內心充滿了困惑和沮喪,心裡明白,我在那塊土地上的貢獻,只不過像是倒了一小匙鹽到大海裡,大海的味道完全沒有改變,當地的狀況也並沒有改變」,在五年前我剛從聖多美回到台灣時,其實也有一樣的感受,雖然可以針對許多的國際志工活動提出質疑和挑戰,但類似的困惑,自己似乎都不太能夠回答。 閱讀全文

【閱讀】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從加護病房看安寧療護

More about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書名很棒: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自以為是的愛、不捨和孝順做了最佳註解。作者陳秀丹,跟以往著書的作者不同,她本身是加護病房的醫師,把常在加護病房聽到許多想要「孝順」、「好好照顧」老人家這些令人為之氣結的心情,為了推廣善終的理念而完成了這本書。安寧療護在台灣也有20年,越來越多的醫師也從每天的真實臨床故事,記錄許多提供家屬和醫療人員參考的心路歷程與反思,而一位從事重症照護的專業人員的角度來談安寧,讓我們看看在安寧病房外的安寧故事。

我們常在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中,看著許多病患帶著呼吸器、氣切管、尿管或鼻胃管,終日陷在病床中,家人可能數個月才來一次。但,這時誰的錯呢?工商社會,要有多餘的人力照顧病人,的確有困難;照顧者對著整天無法說話,甚至沒有意識的家人,想起幾年前的他還是笑容滿面談笑風生,現在卻是面容呆滯,表情空洞,這折磨的是誰的耐心?久病無孝子的現代翻版不就是如此,如果這是醫療不小心造成的錯誤,我們是不是應該盡力避免,甚至終止這樣的不幸。 閱讀全文

【閱讀】老闆級客戶:醫療服務新思維

More about 這樣做,老闆級客戶自然來拜老婆之賜,閱讀許多職場應用的書籍時,看到了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實在應該推薦給每個準備要進入臨床工作者,作為在高喊「醫療人文」或「醫療倫理」當紅之際的另一種反省。

行銷30秒的行銷哲學 (p24-25)
1.永遠將「客戶」利益至於自己的直接或間接利益上。
2.保持最高標準的專業才能,透過不斷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技術與能力,為「客戶」提供最好的諮詢服務。
3.對所有「客戶」相關的業務資料與個人資料完全保密,並重視「客戶」的信任。
4.向「客戶」介紹全盤訊息,使「客戶」權衡做出明治的決定
5. 秉持高尚的行為品德..<略>
6.在更換人壽保顯方案或財務計畫時,必須確定該方案是否對客戶有利。
7.遵守在經營區司法當局的所有法規。 閱讀全文

【閱讀】成就每一個孩子:從教育反思醫療現場的人文關懷

More about 成就每一個孩子最近閱讀了陳之華的「成就每一個孩子」,突然發現台灣教育和現場所面對的問題,與我們醫學教育和第一線醫療現場所遭遇的困難,簡直是如出一轍,也讓我對教育與社會的核心價值,又重新思考了一番。

在醫療現場,我們一直希望建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中心思想,這也是書中所談到的教育本質與訓練核心。所以,民國100年,醫學生畢業後在專科住院醫師訓練前,必須進行一年的一般科訓練(PGY; post-graduate year),雖然目的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醫療照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反應我們教育普卻缺乏對「人」的關懷,如此的窘境,及使歷經國中小、高中到七年的醫學院教育後,依然欠缺。 閱讀全文

【電影】台北星期天(Piony Sunday)

Piony2-台北星期天
趁著Emily回三峽阿公阿媽家,老婆和我難得有機會可以「出門」看電影,所以我們決定去光點電影院,要看首映(May 7, 2010)的台北星期天(Pinoy Sunday),沒想到首映座無虛席,票已受磬。索性買了今天早場的票,週末的早場電影,人總該比較少吧!先說電影播放結束後,導演何蔚庭現身,與觀眾來了Q&A與互動,也算是我們的意外驚喜吧! 閱讀全文

【閱讀】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令人熱血沸騰的傳記

More about 柔軟成就不凡SOFT POWER吳寶春師傅,2008年麵包界奧林匹克世界團體賽得到了第一屆世界麵包個人大賽的資格,又於2010年三月勇奪世界冠軍。

前一陣子,老婆興奮的跟我說要不要吃世界冠軍的麵包—米釀荔香麵包,雖然後來實在是訂不到,但也沒有太在意。後來老婆買了這本書: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讓我看了之後,忍不住跟大家推薦這本書和令人嚮往卻吃不到的超級麵包。 閱讀全文

【閱讀】藍毛衣:社會企業的新感動

More about 藍毛衣藍毛衣,是一本可以鼓勵人心和堅定志向的好書。

作者Jacqueline Novogratz,是非營利『創投機構』聰明人(Acumen Fun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書中描寫了她從希望改變全世界開始,大學畢業後進入金融界,因為聽到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努斯(Yunus)創辦的鄉村銀行和微型企業,讓她離開大通銀行,到了肯亞踏出她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閱讀全文

【閱讀】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More about 跨國灰姑娘在街上、在醫院、在安養護機構,其實我們都跟他們距離很近,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以為經濟進步,人工昂貴的現代台灣就應該如此。金髮碧眼的人我們覺得是老外,黃色或黝黑皮膚的人我們稱為「外勞」,你沒有覺得很奇怪嗎? 在醫院、養護機構或去家訪時,常遇到外籍看護,就算不看數據,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我們老人、殘疾照顧網絡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少人嘗試去了解他們。之前閱讀過顧玉玲寫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故事」後,總算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也開始關注TIWA (台灣國際勞動協會)。全球化的浪潮,其實沒有讓我們的疆界彼此打破或模糊,反而因經濟不平等,被迫跨國界移動的移工,反倒讓我們台灣人出現焦慮的劃清界線慾望,還記得去年底在蘋果日報上,台北縣勞工局刊登的廣告,雖然要宣導「合法僱用」,卻把外籍移工比喻成「棋子」和「遙控機器人」,真的是不把人當人看。 閱讀全文

「安寧病房 殺手勿進」-真的安寧小說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
即時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More about 安寧病房,殺手勿進這是安寧照顧的創始人Cicely Sanuders的名言,是安寧照顧的最佳寫照,也是「安寧病房殺手勿進」這本書的核心價值。當老婆拿出這本今年四月剛出版,由高雄榮總安寧病房的家醫科─吳盈光醫師的創作小說時,我的確覺得很驚奇。這幾年來,越來越多從事安寧照顧的專業人員都出書了,例如較早期的許禮安,馬偕醫院的張明志、中山附設醫院的周希誠、署立新竹醫院的韋至信和成大醫院的趙可式博士,但這些書大都從案例,和個人的照顧經驗與感動為軸,所鋪陳出的感動故事和生命的深切反思,此書不論是否借鏡作者真實生活中的人物或經驗,以安寧病房和照顧為核心的創作小說,還是獨幟一格,令人想要翻開一瞧究竟。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