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上、在醫院、在安養護機構,其實我們都跟他們距離很近,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以為經濟進步,人工昂貴的現代台灣就應該如此。金髮碧眼的人我們覺得是老外,黃色或黝黑皮膚的人我們稱為「外勞」,你沒有覺得很奇怪嗎? 在醫院、養護機構或去家訪時,常遇到外籍看護,就算不看數據,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我們老人、殘疾照顧網絡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少人嘗試去了解他們。之前閱讀過顧玉玲寫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故事」後,總算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也開始關注TIWA (台灣國際勞動協會)。全球化的浪潮,其實沒有讓我們的疆界彼此打破或模糊,反而因經濟不平等,被迫跨國界移動的移工,反倒讓我們台灣人出現焦慮的劃清界線慾望,還記得去年底在蘋果日報上,台北縣勞工局刊登的廣告,雖然要宣導「合法僱用」,卻把外籍移工比喻成「棋子」和「遙控機器人」,真的是不把人當人看。 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麼就要推薦另外一本書,叫做「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Global Cinderellas)」,這是台大社會系藍佩嘉副教授的研究著作。從我們如何他外外來者來鞏固自我的異同,外籍勞工的種族化,家務勞動的女性化,來詮釋在屋簷下的全球化是如何進行。或許現在你我都還不是僱用者,但是面對常在我們身旁出現的「他者」,也是應該要多付出些心力來關心與了解,甚至我覺得台灣最近在談的長期照護政策,更是不能忽略。 對於我來說,我突然理解:數年前當我剛到聖多美普林西比時,一群園丁幫我幫行李,女傭幫我們打掃家裏、洗衣服和燙衣褲時的不自在感覺為何!當我們認同「獨立」、「自由」和「民主」是普世價值,而對階級壓迫又很厭惡時,原來當時的不自在,是來自於成為地位階層與不平等之間的連接與愧疚,他們越謙卑,愈必恭必敬,對我而言更是心理負擔! 因為這本書是研究著作,不像「我們」的作者顧玉玲是第一線的工作者,內容上雖然還是有許多外籍移工的第一手口述紀錄,但是也有許多較偏學術分析的用辭與內容。我是在搭捷運上下班往返的路途中看完的,還是覺得很棒,如果你想知道外籍移工怎麼想我們,台灣人怎麼對待外籍移工,在這些模糊界線當中所存在的不平等與壓迫,那這本書是你必讀的! 最後,還是要謝謝老婆,如果沒有她,我也不會看到這本書。看來,老婆真的很重要。
自動引用通知: 從國際志工再看「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 Quintin.穿越浮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