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中和的舊家,旅居過四個月的宿舍,或是現在的新家,我們的家總是有許多的書櫃。我們家的圖書館館長和資訊長是我們家的老婆,不論是需要哪類的書籍,或哪本書可以互相搭配閱讀,她都可以迅速的在架上找到,而且不只是書,我們也收集了不少漫畫、影片和卡通。農曆年假的末尾,陪小朋友看了「小太陽」這個卡通,開心的要推薦給大家。 閱讀全文
標籤彙整: 生命
善終評估不是評估善終
最近回病房時,有學妹這麼問:善終評估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因為善終評估,總給人有種彆扭的感覺,似乎評分太低,反而有照顧不週到的壓力;但評分太高,又覺得的往自己臉上貼金,灌水膨風。總之,這種感覺,似乎每個人都會遇到。
我覺得有句話很受用(忘記從哪位前輩那邊聽到的心得):到底是病人的善終,還是我們自己的善終?抱著渺茫的痊癒希望而往生者,難道就不符合善終嗎?即使那機率跟去賭博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一樣低。那為何知道病情,了解末期,卻是善終的重要條件呢?我想:自始至終,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因為執著達到與否,又加上前述的心理矛盾,讓這樣的過程,往往讓自己都覺得彆扭或不舒服。 閱讀全文
【閱讀】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令人熱血沸騰的傳記
吳寶春師傅,2008年麵包界奧林匹克世界團體賽得到了第一屆世界麵包個人大賽的資格,又於2010年三月勇奪世界冠軍。
前一陣子,老婆興奮的跟我說要不要吃世界冠軍的麵包—米釀荔香麵包,雖然後來實在是訂不到,但也沒有太在意。後來老婆買了這本書: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讓我看了之後,忍不住跟大家推薦這本書和令人嚮往卻吃不到的超級麵包。 閱讀全文
【閱讀】癌症世界的異鄉人(Stranger in the village of the sick)
最近看了老婆推薦的一本書─「癌症世界的異鄉人(Stranger in the village of the sick)」,作者是一位熟知尼日桑海族巫術,再享受五十年的健康歲月後,但後來罹患淋巴瘤的人類學家。和一般描述「抗癌」過程的書籍不同,作者是典型的美國人(西方人),但因人類學的研究背景,曾深入的學習過巫術,藉著治療的過程,以一種非西方的疾病概念來陳述罹癌的核心意義,疾病與健康之間的共生關係,並為他開啟一條個人成長的新路徑。
書中一開始,作者交代了他怎麼跟尼日的桑海族發生關係,如何與他的巫術導師─詹尼彤戈(Adamu Jenitongo)學習的過程。當然,也有典型的初診斷癌症病患,面臨複雜的醫療治療體系,所產生的挫敗、恐懼與擔憂,但這都不是這本書的精采之處,因為作者開始深切體會他進入巫術世界二十五年的體驗,才是本書的珍貴之處。 閱讀全文
【閱讀】種下200%的樂活幸福
在台北工作到現在已經將近四年,而今年六月的時候,大部分的同事也都離開這裡,轉往各處展開新生活,而我選擇暫時繼續在原處工作。2008年,Emily的誕生,豐富了我們的生命,也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到底未來要如何擺盪。台北的生活圈的確方便,工作機會也很多,但是社會地位與財富,應該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安寧病房工作,我深深地體會到財富、地位無法滿足人的內心,只有溫暖家庭和平靜的內心才是幸福的根本。老婆最近買的書「種下200%的樂活幸福」,就是一本見證幸福的最佳例證。
閱讀全文
【電影】我的阿嬤是太空人觀後感
三年前的理想還在
你還記著自己的初衷和理想嗎?第三年住院醫師就要結束了,同事們都選定了自己的落腳,不論是繼續待在這裡,前往其他醫院發展,或進入基層體系實踐,都讓我想起三年前,在新進住院醫師的職前訓練中,我曾經說過的夢想。我已經忘記那時候同事們說了些什麼,畢竟三年前的那時候,我們還只是準備要互相認識的陌生人,看看現在的自己,其實這三年來,我還記得當時自己的樣子: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基層醫療和國際衛生方面繼續努力。
我很幸運,在家醫科的環境中,時時被基層醫療的力量所感動,或許是新聞一則,或是在工作場合因緣際會遇到的前輩,都讓我時時保有對基層醫療感到好奇,和投與希望的能力;這幾年,老婆投入國際醫療、國際志工訓練的工作,也讓我在這方面能不斷的反省和接受新知,這些都讓我們可以繼續保有理想主義的性格和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不至於失去了方向。Emily的出生,也讓我們感受到愛人,與被愛的幸福,當父母的喜悅和經驗,無疑讓我們更能體會生活中的辛苦與快樂,也開始可以經營我們自己的「生活哲學」。 閱讀全文
【閱讀】和女兒談戀愛
Emily已經一歲多,聽得懂大人說的話,已經不是只會躺在床上喝奶、大小便和睡覺的嬰兒。過去這一年,對於市面上的育兒書籍,翻閱過幾本書,主要是體會一下新手爸爸的新鮮感,倒沒特別注意要做什麼特別的事。這段期間,老婆倒是常收集一些關於親職教育的資訊,其中有些是由「鄭如晴」所寫的文章,譬如「七點的晚安曲」、「不作書僮」等等。
「和女兒談戀愛」的書名,真的很溫馨浪漫,描述親子家庭的點滴,沿著全書的脈絡下,會發現作者其實是在闡述一位母親的教育理念與實做。除此之外,我也很佩服身為母親的作者,當年在德國留學,在拮据的經濟狀況下,中斷學業,親自扶養兩個女兒,但作者不僅是個媽媽,也是堅強、有理想的女性,在四十六歲考上了兒童文學研究所,彌補了當年女兒出生後,未拿到學位的遺憾,因為她相信:凡是只要願意去作,遲早都可以達成的。 閱讀全文
生命的感動:閱讀「超越語言的力量」之後
很多時候,病患本身、家屬,甚至是醫療專業從業者,都會有這樣的質疑。雖然安寧緩和治療在台灣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但即使在醫療領域裡,這樣的聲音從來沒停息過,也些時候我感受到:在醫院裡安寧緩和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是因為原本的醫療已經無計可施,所以要讓病人有地方可去,並非所有醫師都認同安寧療護的積極療癒意義。如果你沒聽過安寧療護,也不了解藝術治療,或你是安寧療護的同道,那麼我要推薦你一本書:超越語言的力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