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寫了一篇文章,是針對新英格醫學期刊 (NEJM)最近的文章:Primary Care-Will it Survive?的想法,但卻因為電腦問題全給毀了…..快要哭了~~下次一定要先寫好存檔。不過還是有點不甘心,隨手做個摘要以了心意。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在描述在美國,目前基層醫療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基層醫師所得偏低,但工作內容複雜沉重(從簡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老年的糖尿病、高血壓、憂鬱症)等,提出警語。特別是1997年到2005年間,申請家庭醫學住院醫師(family medicine residencies)的人數減少了50%;1998年內科住院醫師(完成三年內科訓練者)有一半的人選則基層醫療,但到現在卻有80%的內科住院醫師選擇次專科(subspecialists)或待在醫院裡(hospitalists)。
目前台灣的家醫科住院醫師,是大家擠破頭著申請,不知道是大家眼光看的遠,了解到基層醫療的重要,還是因為這是很多人嘴巴裡的爽科才大受歡迎,不過台灣的醫療現況,跟美國還是有可以參照的地方。臂如文中也提到,花30分中處理一位有糖尿病、心衰竭和頭痛、憂鬱病人所得到的幾付,不及同樣時間安排一大堆檢查、影像或手術的三分之ㄧ,這跟台灣目前醫師診療費偏低,但是卻有一大多昂貴的檢查幾付有點類似。
在婦產科門診跟診,其實會發現,基層醫療的需要性還是普遍存在的。譬如回診的病人哩,常會詢問醫師她在其他專科所做得檢查、或是其他科別醫師跟她說的建議;也遇過患有換氣過度症候群的患者,詢問是否跟月經不調的症狀有關,也有許多患者希望醫師在做檢查時,可以順便做些其他的檢查項目等等。難怪有老師說:現在當surgeon真的很辛苦,開完刀後她會以為什麼問題都跟這有關,千奇百怪的問題都回來找你。
有學弟日前問過我台灣的家醫制度是否發展的起來?我想家醫科的立意很好,除了本身需要再加強各科多元的照顧能力、或是照顧品質的指標評估外,還是需要政府在國家政策上面的配合,無論是在幾付制度、獎勵制度或就醫程序方面,不然明明知道「預防勝於治療」,還有很多報告也都證明做好基層醫療,可以大幅減少醫療健康支出的事實,但卻又放任現況繼續惡化下去,實在也是說不過去啊!
其實,做好基層醫療不僅對病患有好處─大眾可以得到足夠的問診時間、過長的候診時間,又有品質優良的服務和較有意義的人際互動,對於專科醫師來說,可以花較多的時間專注於特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不需要第一線面臨許多急性、慢性疾病和許許多多精神社會因素(psychosocial issues)的臨床問題,而這些病患通常都是被認為「跑錯專科,問錯問題」的墺客。
所以,如果你是專科醫師,也應該來大力推展基層醫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