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流志向—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更多有關 下流志向 的事情「老師,學這個有什麼用?」不知道大家在學習時,是不是曾經出現這樣的問題呢?至少我自己的確曾經這樣問過自己,甚至也曾經用這樣的藉口來逃避學習,後來想想,都還沒有學習前,自己怎麼會知道沒有用呢?這似乎很矛盾,但閱讀「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這本書後,可能會有新想法。

作者是日本人—內田樹,主旨就是探討「逃避學習,逃避勞動」,探討日本九零年代以來,學力急遽下降,大量產生尼特族(NEET;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現象。這些看起來都是個人意志的選擇,作者認為都是來自:就學以前,即自我確立為消費的主體。過去的孩子必須參加家庭勞務,確立自己是家中的勞動主體之一,受到肯定、建立獨立行為,進而參加社會活動,但是現代的小孩(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是先學習如何花錢購物。作者要強調的不是拜金主義,而是當孩子以消費主體的身份出現時,沒人會在意購買主體的屬人性質為何,但孩子卻可以感受至高無上的全能感: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和大人一樣的待遇,不再需要透過參加家庭勞務,獲得肯定。孩子從小,只要表明「我是個消費者」的身份,都會被允許以獨立的個體參與社會活動。所以,學習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消費的交易模式,用消費者心態來想:如果你不確定要購買的商品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你會購買嗎?難怪他們會問:「學這個有什麼用?」

那麼,教育或學習有什麼意義嗎?當老師、父母千方百計討好,用「美好」的未來利誘孩子學習時,其實跟拼命推銷深品的商人沒兩樣,因為我們忽略了教育的好處或獲益,很多是在教育的過程或是結束後,自我才能有所體會。簡單的來說:學習不能建構在市場原理的基礎上,因為作者認為:消費是種空間上的等值交換。是不是有點看不懂呢?學習是一種過程,是具有時間性的,不像消費行為,是當下空間上的交換(付錢,帶走商品)而已,甚至不滿意時,還可以全額退費,所以消費行為本質上是種沒有時間變化的行為。在立論上,作者還加上教育改革上,強調「自我探索」和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也加速了消費心態的橫行。學習應該是自主的,但是作者提出孩子在學習的主權關係上,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只有當他們進入學習活動後,才成為學習的主體,但現在的孩子,還沒進入學習過程前,就用膨大自我意識和個人的價值觀和消費功利心態,否決了教育的價值。

作者對於那些拒絕學習,認為「自己決定,自己負責」的學生,本質上是不折不扣的孤立者,而非他們嘴巴說的自立者。享受百分百自由,其他人都是妨礙自己追尋自由、實現自我的絆腳石,是孤立者的特色;唯有個人具備判斷能力、言談得體、行動合乎經驗,並同時了解自己需要周遭人們不斷指教、支持或其他協助,才稱得上「自立者」。雖然這些標榜自我的孤立者,明確大膽的追求個性化,的確帶動了一股強大的影響力,但這樣的意識形態,反倒讓他們不斷遵循某種所屬階級的規則,並不是他們自己想像中的自我、有個性,反倒是一種僵化的意識和行為。

最近從波蘭醫學院的事件,讓我想到台灣社會對於大學教育的價值觀問題。在這本書中,作者等於為此做了最佳註解!我認為台灣父母的教育觀出了問題,認為讀大學就要有相對的穩定工作,所以讓孩子讀醫學院變成最好、最保險的選擇之一。沒想到在日本也是如此,將近三成的高三畢業生選擇了醫學系、牙醫系、醫藥學系,文科的熱門科系則是法學和教育,因為這些都是「對實際有幫助的知識和技術」,在這體系中,大學是提供教育服務的賣方,父母付學費成為買方,是學校的客戶,為了獲得等值服務,讓投資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且有保障的回收,因為孩子畢業時取得的資格、知識、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評價或年收入,都是商品價值保證,因此作這樣的選擇(或投資)真是不二選擇阿!這種消費者心態的等值交易,套用在教育上,等於是自殺行為,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動機,也讓學習的本質—將所學事物的涵義和價值,逐步建構到自己能夠理解,充滿活力的「過程」蕩然無存,而孩子也無法理解到學習不存在於知識或技術裡,而是存在於學習方式和過程中的真諦。

台灣跟日本的現象其實有許多類似之處。在日本,二次世界大戰中苦出來的父母,跟現在的新一代孩子有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就像在台灣,我們批六、七年級生,甚至更年輕的世代,有我們父母親所沒有的優渥環境,但台灣也出現從十八分到七點六九分就可以上大學的現象,雖然讀大學絕對不是唯一的學習選擇,不過從這本書,可以讓大家思考台灣的教育,也讓新手爸爸媽媽,對未來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反思,和對教育價值有更正確、寬廣的了解。

在〈【閱讀】下流志向—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中有 2 則留言

  1. 您好,我是宜蘭高中的校刊編輯社,最近在做有關「教育」的專題,希望能採用您的文章來介紹「下流志向」這本書。希望能得到您的許可,謝謝!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