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病患本身、家屬,甚至是醫療專業從業者,都會有這樣的質疑。雖然安寧緩和治療在台灣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但即使在醫療領域裡,這樣的聲音從來沒停息過,也些時候我感受到:在醫院裡安寧緩和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是因為原本的醫療已經無計可施,所以要讓病人有地方可去,並非所有醫師都認同安寧療護的積極療癒意義。如果你沒聽過安寧療護,也不了解藝術治療,或你是安寧療護的同道,那麼我要推薦你一本書:超越語言的力量。
「超越語言的力量」,談的是「藝術治療在安寧病房的故事」。如同趙可式博士在推薦序中提及:只要讀本書的第一頁,保證您就會像我一樣欲罷不能、飢渴地讀下去。作者呂素貞原本念藝術學院,在美國進修時,接觸藝術治療,跨入安寧病房團隊中,開啟了另一個專業的人生。對這本書特別有感觸,大概是因為這一年來親自參與安寧療護的經驗,書中藉由十個案例來說明藝術治療是什麼,年紀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含括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從這些平凡的真實故事中,讓我們看到藝術的驚人力量;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包含作者個人的心路歷程,也可作為醫療同道的借鏡與省思。
藝術治療,是以藝術為媒介而施行的一種心理治療。在正式治療前,也要經過診斷、確定症狀、治療期限、設定目標,並選擇何種治療技術、創作媒材與活動的介入,最後還要評估,這是完整的藝術治療完整歷程。絕對不是「拿一幅畫來分析」,相對的分析圖畫也不等同於藝術治療,這些治療,都是為了增強病人的內在力量,最終目的是幫助病人能夠獨立、自信、為自己負責,絕不是靠作品分析,來挖掘問題而已。
面對死亡的危機,很可能成為重大的轉機,因為末期病人已無法得到肉體需求的滿足,不得不轉向心靈層次,甚而尋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如果要你回應:我這一生什麼都還沒作;為什麼是我;這輩子是好女兒、好媽媽,付出一切,最後為什麼還得這個病,這類的問題,只用醫療專業是不足的!在安寧病房,宗教師常提及心靈內在力量的提昇,其實我自己也不容易體會,但透過本書,我終於能夠了解,不論透過宗教或藝術創作,當能夠幫忙人們面對自己最大的軟弱,重新檢視自己、面對真相,去碰觸生命的本質,看見獨一無二的自己。
透過書中的個案,除了能夠了解「藝術治療」的面貌外,也可以看到身為治療者的作者,在個案中對自己的質問和進步。觀照自己在安寧病房的工作經驗,剛開始總想要讓病人適得其所,不斷尋找病人身心靈與家屬各方面的問題,在這過程中,若有不如意,甚至會憤怒、生氣,但沒想到這種自以為是的「助人意識」,就像作者自我反省所提到的:「我更氣的是事情不能如我所願,氣自己沒有達成目標,氣自己無能為力」,原來我和當時的作者都犯了跨越自己的角色而不自覺的錯誤!病人的命運和生命是否圓滿,豈是我們能掌控或批判,我們應該要埋葬自己的「自大」與「我執」才對。所以,我終於能夠體會到安寧療護的「幽谷伴行」精神意義,我們真正能作的工作就是「陪伴」而已。就像作者的指導者保羅跟她談到的:let it be或let it go不是消極或放棄,反而是在助人專業裡,最重要與最困難的功課。如何誠實的面對自己,不要只是為了證明或賣弄自己而失足,在自我膨脹中迷失,也是醫療工作者的重要功課!
在安寧病房工作的這段時間,事實上我也沒接觸過藝術治療,想必是這方面的人才在台灣一定是鳳毛麟角,但很開心的知道原來台灣還有像作者一樣的人在努力。作者在書中,也提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是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台灣醫療雖然有一定的水準,但總缺乏對其他專業領域尊重的態度,似乎心理師就是作衡鑑、社工就是幫忙找補助而已,在不同的醫療專科之間,也偶有互有輕視的意見,即使在需要多方面合作團隊的安寧療護中,仍可聽到醫師對於其他專業的不認同,或是不需要,似乎在台灣的醫療環境,只有醫師才是Team leader,其他都是輔助人員。「專業團隊」的「專業」與「團隊」是要並存的,不是一人醫師領導的專業團隊!這是我們應該要深入再檢討體會之處。
這一年內我接觸安寧療護,就像作者提到的:
願意面對死亡本身就讓人靈性提昇,這情形不只發生在病人身上,也發生在安寧病房中的工作人員身上。他們發現自己變得更願意開放、冒險、付出、擁有更多自由,更珍惜與人的心靈交會。死亡讓所有人變得平等,彼此相愛,因愛而緊密連結。
在病房、病人家中與這些臨終者一起工作,讓我有機會可以從忙碌的工作、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跳開,檢視自己手邊事的重要性,我會提醒自己調整生命中的順序,就像我之前我說過自己的選擇順序:健康、家庭和事業一樣,因為很多事情是不能重來的!我一直很感激老婆當初鼓勵我選擇家醫科,也很幸運的有機會接觸安寧療護,讓我在這個年齡可以看到生命的孰輕孰重,我想,在未來我還是會堅持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繼續向前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