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首發: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下降

這真的是去年度到今年初最大的新聞了!也證實了預防勝於治療的老生常談。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奏是,基本上在生長的過程平均需要5-10年不等,而大腺瘤到腺癌約需3年。透過政府提供的大腸潛血糞便篩檢,在早期就把大腸瘜肉處理掉,讓他們沒有機會生成大腸癌,也因此造就了大腸癌發生率下降的結果。 閱讀全文

爭一口氣:健檢的得與失

chest今天的公視獨立特派員,有個單元叫做「爭一口氣」,講的是一位台南縣民眾,年年體檢,在距離最近一次包含胸部X光健康檢查兩個月後,卻發現自己是非小細胞癌的肺癌末期。

對於負責醫院找不到過去連續幾年的X片,的確是非常不合理,最後走上訴訟一途。我看到他們舉證的X光片,民國95年和96年的確有明顯差異,但是對於一般民眾,要進行專業的醫療訴訟,真的是很辛苦。該醫院的作法,從病歷不保存,到請不知名公會的人員,騷擾案主,都爭議很大,甚至不合法,不過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健檢熱潮」的迷思。 閱讀全文

是預防醫學還是醫療化?

最近看到一則醫療新聞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小兒科醫學會 建議:8歲以上的高血脂肪小朋友和2歲以上且合併主要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小朋友使用血脂肪用藥 (statins)。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2歲以上的小孩就應該開始作血脂肪的篩檢,而且若有高血脂肪的小孩,應該也要盡早使用降血脂肪藥。主要的理由是 有證據顯示,血管硬化從小孩時代就開始了,盡早發現危險因子,盡早介入治療,就可以阻止未來成年時的中風和心臟。建議:2歲至10歲的小朋友,都應該接受空腹的血脂肪檢查。只要有血脂肪異常、早熟性的心血管疾病(Prema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家族史的小朋友,都屬於高危險族群。治療目標是把大於190 mg/dl的低密度膽固醇降到160 mg/dl以下,或者是依照不同的危險因子狀況,甚至降到更低的標準。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