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這回事

記得,大學時代我對「研究」這回事真的是完全不感興趣,因為只有想到泡在實驗室中,操作儀器的畫面,這實在跟當「醫生」這回事實在距離太遙遠。當人 決定要遠離實驗室和研究時,其實也很簡單,反正考證照又不需要研究資料證明,即使再到醫院見實習後,很多前輩都會說作「研究」很重要,那時候才知道原來發 表研究,還要計算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那時候我把「研究」認為等同於在醫院升職、晉身的工具。

時序 推移,當我在聖多美普林西比,發現那個地方充滿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靠感性號招絕對是不夠的;Dr. Paul Farmer針對海地的多重抗藥性結核菌、HIV等的解決方式,其實也是基於科學的驗證來達成,我感受到「研究」的重要性:有好的工具和能力,才能檢討所 作所為是否有效、有益或適宜得當。一個衛生政策實施前,可以利用適當的研究設計與統計分析得知事前評估,利用統計得知正確的事前評估,也可以因此訂出方向 正確的計畫,在事後才有客觀評估,以了解前後差異,才不會流於表面現象描述,而無法深入事實真相;進而檢視得失,做出最佳的修正檢討。似乎,研究不僅是實 驗室的玩意,或是SCI分數的高低,而是可能更貼近「人」的生活。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