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永遠的二號館

更多有關 永遠的二號館 的事情二號館,座落在台大醫學院,是棟仿法國風格後期文藝復興式樣的建築物,正面面對仁愛路,側面隔著一片草地,緊鄰中山南路。在醫學院基礎大樓之外的二號館,新舊對比下,馬上可以感受到刻意保留下來的見證。對我來說,這裡是我們科內學長姐畢業時,留影照相的地點。

我在病房的總醫師辦公室,發現這本書:永遠的二號館—重現台灣醫界的人文精神,好久一陣子沒有看到類似這種「醫學人文」的標題了!作者是現任台大腎臟科主任吳寬墩教授,主要是為了他的老師-謝博生教授榮退而作。與以往榮退的紀念著作不太一樣,不是編年史式的羅列著作和經歷,是透過作者和他的老師之間的互動,以及自己求學和行醫的種種,帶讀者走過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和台灣日治時代的醫療史,由師生之間的對話,了解謝博生教授在醫學教育改革中的努力點滴。 閱讀全文

從近期新聞看醫療現況:從波波,馬偕到醫學院新制

馬偕醫學院招生打著第一志願就讀,學雜費比照國立大學,優先錄取的口號,馬偕醫學院今年可以招生了!小小的台灣島將會有第十二家醫學院,每年總招生人數仍維持一千三百位醫學生入學。最近醫界的新聞還真不少,波波住院醫師風潮醫學院改制等等,彷彿近來的金融海嘯,醫界似乎也面臨許多改變或挑戰。

台大醫院外科部招考了一位波蘭醫學院畢業的外科住院醫師,爾後在人事會議中被刷下,也正式讓本土醫學院和醫療市場,正視台灣三萬八千多名執業醫師中,有2.8%持外國醫學院學歷的現況。面對全球化,甚至可能會開放的大陸學歷認證,回台的波蘭醫學院學生,只是凸顯為什麼有人想要處心積慮的進醫學院當醫生,父母的期待是什麼?是理想、經濟或社會地位?又為什麼大眾會如此期許?而如何透過考試制度,確保國內外醫學生都有足夠的臨床能力,可能是擁有12家醫學院,越來越多自國外回國醫學生的台灣醫界,必須深思的議題。但,這些事件,不論是對國外醫學院的品質懷疑,或建立有效的醫學生考核制度,這都是我們面對來自本土外競爭時,我們對目前醫療現況的焦慮和擔憂。 閱讀全文

基層醫療的活力與感動

台大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提供

台大醫學系五年級學生提供

基層的活力,通常要到當地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這個月到台北縣金山鄉,我跟著五年級的學生到小學作口腔衛教,主角是學生,我只是在旁邊負責觀察和照相的人。

示範如何刷牙我馬上被學生們準備的衛教內容吸引住了,學生的創意還是令人驚艷!以海賊王和船醫喬巴為主軸的故事,帶開了海賊王和蛀牙小惡魔之間的戰爭,這讓從幼稚園到國小六年級的小朋友,歡樂整場,氣氛高昂。原本學生們還擔心這樣的內容是否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沒想到整場從海賊王入場開始後,就從來沒有低潮過,學生們把口腔衛生的內容融合在表演劇中:吃糖要刷牙、如何正確刷牙、為什麼會蛀牙,然後再利用海賊王與蛀牙小惡魔之間的「決鬥」,配合用Powerpoint做的對決畫面,讓整個活動到達最高潮。在活動結束後,許多小朋友都搶著跟劇中人物拍照留念,好不歡樂! 閱讀全文

雙和醫院開幕—我們的健康進步了嗎?

雙和醫院去年老婆跟我在找房子時,發現中和許多的地段都標榜「鄰近雙和醫院 」的口號,而且就在中和市的中正路上,離景安捷運站不遠,從二高的中和交流道下來很快就可以到達。上個月在我們家的信箱裡,三不五時都夾有雙和醫院要開幕的小文宣,六月中旬的時候還有免費的義診活動DM,原本我只知道這是臺北醫學大學為基礎的經營團隊,那時候才知道原來這是「署立雙和醫院」,第一件由衛生署採取BOT方式興建的醫院,也是台北縣地區第一間有醫學院背景的醫院。

本來想像這可能是一家社區醫院,但得知委託臺北醫學院兼營的消息後,我就猜測或許規模不小,查詢一下新聞,原來這是一家有「1142床」的大醫院,還有各項的先進醫療配備:正子造影(PET)、電腦刀治療、和最高樓層的直昇機停機坪。雙和醫院的副院長說:該院除定位為社區醫院,也朝提供急重症病患緊急救援為目標,院內設有北縣各醫院中唯一的直升機停機坪,可作為空中緊急後送與轉診服務,增加緊急救援與處理災變能力,另核准擴建病床數達一千五百床,儘管目前僅有一百多床,但未來五年內將逐步擴建完成。 閱讀全文

有了百大良醫,我們還要什麼?

商業週刊 的1067期推出「百大良醫 」專題,提供民眾就醫的參考,和樹立好醫師的榜樣,總編輯王文靜更以自身的經驗,以她總編輯頭銜的知識份子,在醫界高牆外的焦急和慌張,最終和同仁並肩作戰,披荊斬棘,推出立意這份良善的調查報告。

報導出爐後,有人針對評分方式感到質疑醫療品質內涵的爭議 ,或醫療品質資訊的缺乏與落差等提出不同的批評與想法,的確讓我們反省這破天荒的大報導,會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對於打分數的方法,商週原本就有詳列他們的評分方式,主要是透過專家推薦調查,綜合所得;至於醫療資訊的提升,的確是醫界和政府必須對民眾應該負起的教育責任,這我也不用多說,但是仔細看完這次專題後,我一點都不訝異會有這種專題的產生。

讓我們看看,除了這次商周專題外,其實在資訊爆炸,醫病關係大為改變和醫病落差逐漸縮小的最近,早就透露了這樣的訊息。2007年康間雜誌編輯,出版了「找對醫師看對科 」;2008年二月出版的「一定要看名醫嗎? 」,或是著名作家劉墉寫的「我不是教你詐:醫療真面目 」等等,都是名醫文化的省思,高品質醫療渴求希冀的見證。在這麼多的書籍、雜誌和新聞媒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專科化的台灣醫療環境,真的是令人驚嘆和匪夷所思。 閱讀全文

健保十年後:台灣的基層醫療何去何從

台灣的健保世界一等一,國家的健康支出從1995年健保實施前一年的5.1%,到2004年只有升到6.2%,維持少見的持平花費,而平均一個人看診時間只需要5分鐘,也創造了最有效率的奇蹟。在二月份的annual of Internal Medicine,台灣的國衛院發表了一篇「A 10-year Experience with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Measuring Changes in Health and Health Disparity」,回顧健保10年來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評估。讓我們仔細看看這篇報告的內容。

健保十年前後預期壽命的比較1

健保十年前後預期壽命的比較2作者把台灣全國358個鄉鎮,依照死亡率,由低而高區分成10個健康水準族群(health class groups),而比較的指標是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因為預期壽命本來就跟死亡率成反向關係,而高級的健康水準族群一項都比越低階的族群來的健康。在時間上以1995年作為分水嶺,在全民健保實施前,比較1982-1984年和1992-1994的預期壽命差別,把這當作全民健保實施前,其他公、勞、軍保時期的改變,和健保實施後,再比較2002-2004年與1992-1994年的預期壽命。從上面表格的倒數第二行中,我們可以得知台灣男性在健保實施前(1992-1994年與1982-1984年比較),預期壽命多了2.39年,在健保實施後的10年(2002-2004),預期壽命比1992-1994年多了2.39年,在全民健保實施後,台灣男性的預期壽命多了2.39-2.27=0.12年,不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不過在這當中,作者進一步指出,雖然總體來說,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在預期壽命上並沒有顯著的進步。

但若分析10個健康水族族群來說,從圖二(Figure 2)中,我們可以發現,平均餘命的改變(增加),在全民健保實施後,是跟死亡率呈線性增加關係,換句話說,死亡率越高(族群編號越大)的健康水族族群(health class groups),在健保實施後,所得到的平均餘命增加越多。 閱讀全文

基層醫療的三兩事

COPC-Sao Tome

2007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又到了台大雲林斗六分院─臺大醫院在中台灣的社區型醫院,在那個月我在醫院裡附設的護理之家,處理居民的小毛病,或評估進一步檢查、門診或住院的必要性,接著在2008年的第一個月,我負責社區為導向的基層醫療(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PC)的相關報告,其實我花了不少的時間在蒐集有關基層醫療的資料,畢竟家醫科醫師的工作領域,跟社區息息相關,很期待自己可以用與過去以往不同的方式來呈現。

其實,最需要了解的不是以社區為導向的基層醫療到底定義為何,因為「定義」這回事,就是考試會考,概念要有,但如果一條條的拿出來看,硬邦邦的會讓人想睡著,我倒是認為了解他們發展的脈絡,其實才能更了解其中的精神與意義,簡單的說來,它們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健康(health)與否,不是科技加上醫師後的產物,它是建築在整體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基礎上,譬如是否失業、所處的醫療體系、環境是否有乾淨且充足的水源等,至於我們平常最注重的醫護人員是否足夠,藥物是否充足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觀看基層醫療(primary care)的歷史背景,1960~70年代,在冷戰時期,美國因為在全世界許多地方,抗瘧成績做的不錯,所以開始大量複製由上而下的醫療介入模式,但在這個的同時,許多到當時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援助團體,因為預算有限,人力不足,所以通常著重在環境衛生、幼兒孕婦保健營養上,漸漸的發現,才發現用不同角度切入,也能夠改善健康,而在此時的中國,因為軟硬體資源欠缺,開始大量訓練赤腳醫師(Bare foot doctor),在鄉村裡提供預防保健,結合西醫和傳統醫療的非治癒性(curative)醫療服務,這些經驗都跟過去以往,只有高科技才能帶來幸福、健康的觀念大相逕庭,但是這些在窮苦地方的經驗,為現代的醫學帶來的衝擊,或許還不夠強烈,至今,我們還是在乎我們醫院床數夠不夠,有沒有先進的檢查設備,或是美麗又舒適的看診環境;至於社區居民是否因此而真正受惠,生活品質是否因此提升,從來不是我們考量的參考點,似乎只有廟夠不夠大,名氣夠不夠響亮,才能決定一切。

閱讀全文

健康檢查的迷思-以男性攝護腺癌為例

現代醫學實在太進步,所謂的預防醫學,已經從過去的健康生活型態,進步到各式各樣的科學營養補給、生機飲食、或是各是各樣的醫學檢查。目前,健保局有提供40歲以上3年一次;65歲以上1年一次的全民健保檢查,而各家醫院或是專門的健檢機構,更是有量身定做,從平價優惠到高級全套的健康檢查套餐,都讓許多關心健康的民眾趨之若鶩。民國95年癌症死亡率依序是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時時擔心這些癌症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每各月都照一張胸部X光,然後也發現了早期肺癌,也不見得可以活的比較久,所以,怎樣的檢查算仔細,哪些檢查才算周全,越貴越多的檢查,真的就能夠保證你的健康嗎? 閱讀全文

不能說的祕密:痔瘡的三兩事

家庭醫學科的訓練,少不了在基層社區做衛生教育,舉凡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防治等等,都可以是衛教宣導的題目。對醫師的專業訓練來說,或許這些是被視為有點浪費時間,比起疾病的治療和診斷來說,算不上什麼。這一年多來,自己也有幾次的衛教經驗,不論是被指定的衛教題目或是自選題目,我都會發現衛教難的是要以一般民眾的角度,依據不同的參加對象(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或語言),在令人不會想睡覺的時間內,讓大家聽的進去,然後會舉手發問的互動。所以,一場衛教,要準備的不是去醫療教科書或是期刊裡尋尋覓覓,反倒是在網路上搜尋平常大家會接受到什麼資訊,然後才決定內容怎麼準備。

這次,換我在家醫科門診的病患等候區做衛教,老師說題目自己挑,恰逢2008年元旦時,老是看到新聞媒體在播報冬天吃麻辣火鍋,急性痔瘡發作的新聞,所以當下就決定用痔瘡作為這次的衛教題目,一個很多人都有,但是不見得大家願意說出口的小毛病。因為我最近是蘋果電腦的愛好者,也興奮的用Keynote來製作衛教的資料,雖然把它轉成Falsh檔案後,轉場效果因此消失,不過還是想跟大家分享這次的衛教主題【不能說的祕密:痔瘡的三兩事】

10

社區的精神支柱:新港收驚行

02座落在新港奉天宮後面,在十字街口有個紅鐵皮屋頂的建築,招牌寫著『慈芳壇』,是新港一帶著名的收驚地點。九點半許,已經阿嬤帶著孫子在那邊收驚,只見負責收驚的大哥,拿香口中念念有詞,約莫十分鐘,才把收驚的儀式結束

慈芳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現在負責人的太祖時代,幾代以來,收驚是他們的祖傳事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大哥,是家中的老么,由於家裡的長兄們,都不願意承繼父親的祖傳收驚一職,在顧及家中兩老年紀益大,也耐不住他們聲聲的請拖,十多年前與老婆一同回到新港從事收驚到現在。

15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收驚,來的小朋友多是晚上睡不好、不好帶、或是感冒很久沒好的;大人則是睡眠不安穩,夜眠多夢的;最近跌倒摔車、血光之災,諸事不順的;也有不少心情鬱悶的,家裡有難處的等等。如果比較嚴重的,通常本人都會到,然後帶著一包米、一件衣服。依照居住的庄頭地址,大哥會從名冊裡,把詳細地址和農曆出生日期找出來,在點燃一把香後,在碗中填滿白米,用衣服包住並夾著幾支香,開始口中念著名字、地址和其他我聽不懂的內容,當口中辭語結束時,被衣服包住的一碗白米,也停了下來。包裹著白米的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打開,然後看著那碗白米表面所呈現的圖像,和請託者的不舒服症狀,給予安慰和解答,接著捏去凹凸不平整的白米表面,有時候這樣的動作要重複2~3次。最後,大哥會拿著一小疊金紙,夾著小紙人和焚香,讓請托者拿著,在一串儀式後,完成了整個收驚動作。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