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尊嚴不是錢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年輕醫師收入少沒尊嚴

我實在不知道這樣的新聞標題一般人看了會有什麼感覺,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文章是萬萬不妥阿!文章的立論很簡單,源自「成本高的產品價格」應該符合經濟規律,所以七年的醫學院再加上時間成本,那麼醫師的收入應該要高於其它行業。另外,作者也提到:一位台大的住院醫師與妻子去逛街時,被豪宅的銷售員拒絕,因為醫師買不起那裡的房子,所以很多新醫師說早知道薪水這麼少,當年就不讀醫學院了!

我同意目前的健保制度的確大大影響了醫師選擇科別的走向,也同意給付的方式與價值需要好好大整修一番,但是對於「醫生收入少」這回事,我覺得真的應該要好好商議才是。假設目前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起薪是兩萬三,在以責任制為主的大部分企業中,能夠招九晚五的工作也是少之又少;至於需要值班過夜的人也比比皆是,三更半夜的高速公路上,熬夜開車的大客車或大貨車司機,或是在深夜或清晨裡道路施工的工人,他們的收入不知道是否有4到6萬元,但每個人都是拚命的辛勤工作。

雖然我認為健保給付問題很大,也不認同廉價健保對醫療人員的壓榨,但也不是因為醫生讀了七年醫學院,又歷經每個月「只有」4~6萬的低薪住院醫師才可以升遷成主治醫師,才需要提高給付,而是健保從不認肯專業的「Know How」價值,認定醫師是白領的修理工匠,給付的技術費,而非Know how所創造的價值,才是問題所在,也是我認為真正專業尊嚴被踐踏的所在。但,這一切都跟當醫生的就要有買得起「豪宅」的價值毫無關聯吧?我絕非高舉道德旗幟,只是哪時候「當醫師」跟「買豪宅」這樣的奢侈消費是等同價值了呢?

我認為,如果拿經濟規律來談職業的投資成本與回收,但是卻忽略了重要的「市場因素」,其實也是有所偏頗。例如,當醫師人力增加,甚至供給多餘需求,市場價值是否受到影響呢?醫療美容的高利潤,如果投入的人力多了,難道不受限於供需原則嗎?民眾對於過去高度專業宰制的醫療領域,為什麼會出現很多人擔心的「仇醫」心態呢?仇醫心態真的對醫療只有負面作用嗎?就像很多父母,把讀大學就等同得到一份好職業一樣的無知,誰保證以後的市場或風氣呢?唯有培養自己的競爭力才是保值之道。如果當時讀醫學院,就是希望可以賺大錢,那我真的同意作者所云:去讀其他領域還比較好!況且,目前的富豪,哪幾個是醫生呢?本來,醫生就不是賺大錢,買豪宅的行業阿!對於醫師的薪資,我也認為需要合理的提高,畢竟許多醫師暫時犧牲的是自己的家庭,在醫院照顧別人的家人,但醫師的尊嚴,應該不只來自相對應的高額薪水吧?那份解決問題之後的價值感不是這分職業的報酬嗎?還有,許多白領受薪醫師在醫院裡的不合理待遇,不僅僅是健保所造成的問題,而類似勞工與雇主之間所在的衝突,再度被雇主剝了一層皮,是不是我們這群「專業」醫師,還活在自己的專業想像卻不察的呢?

收入是不是真的少,這很難評斷,一份專業值多少錢,大家可以坐下來談,但是當收入少就覺得沒尊嚴,這樣的立論實在不妥阿!畢竟,有人會說:「這醫生好關心我,我好尊敬他」或「這醫生醫術很好,我好信任他」,但不會有人說:「這醫生好有錢,我好尊敬他」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