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北中國節」看我們的小格局


今天晚上看到公視在播「泰北中國結」,說得是半世紀以來因國共戰爭流浪泰緬山區的泰北華人,因為台灣政府刪減教育預算,而中國政府在經濟崛起後,開始資助公費留學、獎助學金、提供中文簡體教材、派遣長期駐外教師等等,讓泰北華人的教育界掀起軒然大波。

泰北對台灣政府,不!或許應該說國民黨政府念念不忘,自然有糾纏已久的歷史因素,但這不是我想寫下喃喃自語的原因。紀錄片當中,僑委會的代表很「公正」的提到,兩岸開放,關係解凍,如果台灣政府使不上力的,中國政府幫忙,也沒有關係,只要當地人受益就好。聽到這段話,我沒有「政府無情無義」的心情波浪起伏,腦袋想到的是:中國學生來台綁手榜腳,一再阻攔;我們一直在開新移民女性的識字班,但卻忘記可以利用資源培養東南亞語言的母語教學,這不都是同樣的背景嗎?

我在聖多美普林西比服役的時候,那邊的法語中心提供了許多接近免費的法語課程,連我們這些外來的台灣人,也都同樣受到優惠,因為法國政府權利支持法語學習。語言和教育,其實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內涵外展,語言可以讓人潛入生活,教育可以深值人心,都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重要媒介,就像以前留美台灣學生,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後,數十年後在台灣搞的很多都是美國那一套,可見得教育影響的無遠弗屆。但是,我們弄的身份證難拿,工作證不容易申請,比起他國有提供獎學金,又給合法的身份和未來的工作機會,在國際化的競爭中,爭取國際人才方面,我們已經大輸一截。

北歐芬蘭小國,對於外來移民,除了盡力輔導學習芬蘭語外,也非常重視他們母語的保存與延續,因為他們是每個人都是潛在的人力資源。我們的社會環境,有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由氛圍;我們有許多東南亞的新移民,可能都是我們進入東協十國經濟圈的重要資源,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宏觀的視野,所以在政黨輪替、兩岸政策和態度大有改變後,對於泰北華人的教育,只當作一塊可有可無的區塊,連棄之可惜都談不上,因為這都來自我們目光如豆,只有想「同化」他人的自以為是,或許泰北華人人數只佔台灣兩千萬多人口的小比例,但是我們在文化與國家競爭力的投資又落後許多。

我們需要一些新想法與刺激。

在〈從「泰北中國節」看我們的小格局〉中有 2 則留言

  1. 我把纪录片看了,深受感动。不管历史怎么样,大家都是华夏儿女,希望你们能有一个充满光明的未来。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