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春師傅,2008年麵包界奧林匹克世界團體賽得到了第一屆世界麵包個人大賽的資格,又於2010年三月勇奪世界冠軍。
前一陣子,老婆興奮的跟我說要不要吃世界冠軍的麵包—米釀荔香麵包,雖然後來實在是訂不到,但也沒有太在意。後來老婆買了這本書: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讓我看了之後,忍不住跟大家推薦這本書和令人嚮往卻吃不到的超級麵包。
研究所上課時,有句話讓我覺得很受用,那就是老師強調要有「中心思想」,我把它解讀成要有目標及動機,直觀說來,作研究不能只為了寫paper,寫paper不能只為了收集SCI升等而已。我覺得寶春師傅在整本書展現的精神也是如此。雖然很多的報導都在強調吳寶春師傅來自屏東鄉下,貧困的家庭和童年,但是我覺得他對麵包的「堅持」與投入,是令人非常讚佩的,「中心思想」對他人生的影響,清晰可見於下面的話:
在當兵前,麵包是我的謀生之道,我要藉它安身立命;當兵之後,麵包是我的成功階梯,我想靠它功成名就。….我終於見識到麵包深沈而豐富的內涵,開始真正愛上麵包….在這個階段,我是麵包的藝術家….從此,我是麵包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並希望能將麵包塑造為傳奇、神話。如同黃飛鴻、葉問之於武術,周杰倫之於流行歌曲。
最近許多朋友都覺得工作環境差,工作難為,在面對下個階段的人生選擇,通常有許多的感嘆。當寶春師傅15歲多離家北上,從小學徒幹起,雖然只認識五百多個字,但卻從中發現學習的重要,即使是靠技術的手藝人,也得靠學習才會成長、進步。所以,在軍中的兩年,他紮實讀了兩年書,發現讀書是這麼有趣的事,而且培養了廣泛的閱讀興趣。退伍之後,他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在麵包店作三手,又洗車兼差;大公司中的小主管歷練,讓他知道管理的重要與難度,後來他以獨當一面的師父身份在投入麵包界時,也受到無法麵包品質不佳的打擊,但他都一步步克服。最後,在朋友的引領下,他也開始嘗試各種美食與料理,也開始在麵包加入愛關懷,做出讓人感受愛與幸福的麵包。老婆常說:我受的挫折太少!看完寶春師傅的書,我也真的這麼覺得。寶春師傅,從15歲離家當學徒到41歲得到麵包的世界冠軍,也是起起浮浮,更別說小時候的家境不好,但這當中陪伴他一直走下去的就是「信念」,一種他媽媽對他的愛,即使環境困頓,也不為所動的關懷。
有人說吳寶春讓人感動的,就像壹週刊寫到的:他一點天份都沒有,他有今天,全憑努力。我的辛苦,真的也比不上他;我的努力,當然更是遠遠不及,所以,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也對自己的發展有困惑,快來看著本書吧!
當然,我最想的還是想要一嚐米釀荔香的幸福滋味。
可以借我分享嗎??
請大力分享,記得用「引用」就可以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