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癌症世界的異鄉人(Stranger in the village of the sick)

More about 癌症世界的異鄉人最近看了老婆推薦的一本書─「癌症世界的異鄉人(Stranger in the village of the sick)」,作者是一位熟知尼日桑海族巫術,再享受五十年的健康歲月後,但後來罹患淋巴瘤的人類學家。和一般描述「抗癌」過程的書籍不同,作者是典型的美國人(西方人),但因人類學的研究背景,曾深入的學習過巫術,藉著治療的過程,以一種非西方的疾病概念來陳述罹癌的核心意義,疾病與健康之間的共生關係,並為他開啟一條個人成長的新路徑。

書中一開始,作者交代了他怎麼跟尼日的桑海族發生關係,如何與他的巫術導師─詹尼彤戈(Adamu Jenitongo)學習的過程。當然,也有典型的初診斷癌症病患,面臨複雜的醫療治療體系,所產生的挫敗、恐懼與擔憂,但這都不是這本書的精采之處,因為作者開始深切體會他進入巫術世界二十五年的體驗,才是本書的珍貴之處。

我們得承認,一但不幸罹患癌症,病患將進入無止境的治療過程,開始與各種技術員與專業醫護人員互動,社群關係也大為變動,家人朋友可能過度關注,或試圖在否認中尋求安慰,盡量避談疾病和死亡,但不管如何,癌細胞是在病人體內,面對癌症是一種相當駭人的孤單狀態,而病人也終將必須獨自面對個人的命運。「為什麼是我?」病人很常問我這個問題。有很多的推論,但是都無法完全解釋我們常看到的故事:一個為人正直且善良的人,有規律運動,飲食清淡的好習慣,無癌症家族使,也不抽煙、不喝酒,不嚼檳榔,剛被診斷就是癌症末期。人生到底是要樂觀還是悲觀,才能面對這一切呢?我想作者跟桑海族巫師學到的觀念:盡全力看清事物的本質,針對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準備,對疾病給予謙卑的態度,自然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惑。身為現代人(或醫師),我們習於對抗疾病,譬如防癌抗老之類的口號,彷彿疾病只是暫時性的麻煩,不應該存在,就算出現也應該盡全力被清除,但是在桑海人的社會中,或許醫療不足的現實條件,他們把疾病融入日常生活經驗中,也因此可以藉由它使自己變得更強健,更有智慧,而從中他們也學會了「謙卑」的態度。

疾病是生命與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它只是伺機而動,在人的身體內等待適當的時機出現,所以桑海巫師的理念是:如何尊重無所不在的疾病,學習如何與它相處,讓自己的生命更堅韌。或許在古老的年代,我們的祖先也是有這樣的哲學與生命觀,但這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西方醫學給我們的觀念,譬如:感染就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用對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就可以藥到病除;只要手術、化療,就可以矯正這些失控的不正常細胞。不少癌症患者都會說:生病經驗讓他們成長,讓他們知道珍貴的價值,後來我想想,這何嘗不是「尊敬疾病,與疾病相處,提昇生命力量」的道理嗎?作者把它稱之為一種悲觀主義的實用樂觀主義,尊重疾病,視其為生命中的一部份,每個人仍可以追求健康,積極治病,但因為不是視為「不正常」,疾病因此是一種過程,有淬練和提昇生命的正面意義,而非限於悲傷的陰暗面而已

謙卑的態度,其實對專業醫療人員也很有幫助。桑海族的巫師,雖然是咒語、藥草和巫術專家,但他們不擁有力量,而是力量擁有他們,他們只是巫術長河中的娟娟細流;但我們醫者卻以為我們擁有並精通知識,足以產生傲慢態度的確定狀態,卻沒有發展出像桑海巫師一樣:醫學知識主宰我們,我們只是利用幾千年來的醫療知識,來幫助病人,而我們的使命,是為我們的家人、朋友、同僚和族群貢獻個人知識和經驗,缺乏這樣的宇宙觀,自然也難以形成一種謙卑心態。常見的事實是:神奇的醫療往往可以幫助病人度過難關,但我們總是會遇到瓶頸,雖然我們會雙手一攤,認為這是醫療的侷限,但卻不減我們以醫療科技馬首是膽的驕傲態度,這對專業的醫療人員來說,也是絕佳的自省建議。或許,治療疾病的態度,不僅僅是「擊敗」它,而是與之和平共處或是作者所說的「融合」態度,都可以讓醫師以專業從業者的身分,用心陪伴病人,而非救世主的姿勢出現。

書中寫到:病情緩和(這裡指的是治療暫告一段落,病情穩定的時間;remission),可謂是人類學家所稱「中介性(Liminality)」的例子,中介性指的就像在成年禮之前,學習禮儀、狩獵技巧和傳統的小孩,在此狀態下的人,往往比較謙卑,按照別人的指示和要求行事,而且通常毫無怨言,因為在這些考驗和訓練後,他們將以成熟的成人姿態出現。這就像被診斷出癌症的病人,離開了健康的世界,在這段接受治療的期間,會期盼化療早日結束,但同時必須為化療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後遺症做好心理準備,對癌症病患來說,期盼和希望,會讓他順從醫療專業的指導和建議,然而中介狀態通常會持續延續,而鮮有終結的一天,因為癌症可能會復發或進展,在度讓病人進入中介狀態,甚至進入疾病狀態,沒有返回健康世界的機會,甚至更接近死亡。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早期篩檢和罹癌治癒的成功範例的鼓舞下,癌症,有天或許就會變成某種生命為期較短的「慢性病」一樣,在生命終點前有段「緩和」的時間。但是,在這段過程,不論治療結果如何,病患終究是要自己面對,譬如:承擔檢查過程的等待,檢查結果的確認,或是治療的副作用,如何找出生病的意義,讓個體可以藉此機會成長,可就是個人的本事了。安寧病房的宗教師常說:個人力量的提昇,大概就是這樣的意義吧!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殊異,如何產生這樣的力量,大概沒有絕對的答案。

巫師用占卜來看過去、現在和未來;醫師用科學工具來診斷癌症、計算病人治療的治癒率,不同的方式,但都是要問未來會如何,但桑海人的宇宙觀:個體只不過是生命之河中的一顆水滴卻可以消除罹病的焦慮感,也讓使用專業知識的我們,懂得謙虛和尊敬。最後,引用作者在書末的一段話,與所有人勉勵:

診治癌症又要心存感激簡直不可思議。沒有人願意承受重病帶來的痛苦與折磨,然而一旦你不幸罹患重病,為什麼不像桑海人說的那樣,坦然接受它,進而深入體會生命的力量與意義?……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癌症改變自己,進而獲得成長。它會告訴你如何乘著風的翅膀翱翔天空。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