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怎麼跟小朋友說,去世的人去了哪裡呢?旅行、很遠的地方、天空或天堂都可以,不過說他們去了太空當太空人,是我最新聽到,也是最浪漫的一種說法!
公視的人生劇展《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用小朋友的角度,幽默輕鬆的探討安寧照顧議題。導演王傳宗也是另一片人生劇展《 芭娜娜上路》的作者,芭娜娜講得是老阿公與兒子間父子情懷,我的阿嬤是太空人則是一位罹患肺癌阿嬤與家人的故事,場景就在家中、醫院和我們熟悉的街景間轉換。
處理死亡議題的電影,當然這不是第一部,譬如之前HBO的心靈病房(Wit)、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到近期的《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搖滾吧!爺奶》等等,都是有關安寧照顧或探討生命的電影,不過這次導演王傳宗,則是從小女孩的童趣角度,把生死議題黑暗沉晦的刻版印象,做了最有趣的轉化。劇中,也把最常見的掙扎,譬如放棄急救(DNR)、拔管、如何告知小朋友家人要離開的窘境都融入在劇情中,非常生活化,也非常接近我們在臨床常遇見的狀況。當阿嬤被插入管子,接上呼吸器,身上有許多的注射管路時,小女孩的爸爸說阿嬤是在做太空人訓練,因為外太空沒有空氣,所以要有管子;外太空不能吃飯,所以要接管子給營養補充,原本來很無奈的畫面,這樣的旁白透露出一種黑色的幽默詼諧;至於小女孩為了要讓阿嬤去當太空人,可以帶著她的眼淚,所以想盡辦法:切洋蔥、請同學打她一拳等方式,希望阿嬤可以帶著她的眼淚到太空上變成一顆星星,都是童稚在面對無可言喻悲傷時的另種寄託。雖然我幾乎沒有對小朋友處理悲傷情緒的經驗,但是這也告訴了我們,在陪伴小朋友走過這一切時,或許可以用些較詼諧,具有比喻和比擬性的方式來處理。
在結束前,阿嬤的媳婦在一件衣服中,發現了阿嬤的遺書,就像在病房中遇到的很多長者,其實他們心裡有數,最擔心的是家人因此太難過,不是自己不捨,而是擔心家人的不捨,這段遺書唸起來,真的很令人感動,一位即將往生的長者,坦白面對自己的病情,完成感恩、感謝和祝福,讓家人放心。正式的說,阿嬤應該已經做了死亡準備,只可惜最後的那一刻,因錯楊差的被插了管,叫人總有點不捨,不過電影中並非去討論或指出誰對孰錯,倒是用上述的黑色幽默,讓這件事情有了不同的啟發意義。
我喜歡這部電影,在推展安寧緩和醫療的過程當中,能有類似的電影產品出現,代表這議題或許慢慢的有人注意到。而這樣平民化且貼近一般人生活的電影畫面,其實更容易為人帶來省思與感動。如果還沒看過的,趕快注意公視是否還要重播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