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期新聞看醫療現況:從波波,馬偕到醫學院新制

馬偕醫學院招生打著第一志願就讀,學雜費比照國立大學,優先錄取的口號,馬偕醫學院今年可以招生了!小小的台灣島將會有第十二家醫學院,每年總招生人數仍維持一千三百位醫學生入學。最近醫界的新聞還真不少,波波住院醫師風潮醫學院改制等等,彷彿近來的金融海嘯,醫界似乎也面臨許多改變或挑戰。

台大醫院外科部招考了一位波蘭醫學院畢業的外科住院醫師,爾後在人事會議中被刷下,也正式讓本土醫學院和醫療市場,正視台灣三萬八千多名執業醫師中,有2.8%持外國醫學院學歷的現況。面對全球化,甚至可能會開放的大陸學歷認證,回台的波蘭醫學院學生,只是凸顯為什麼有人想要處心積慮的進醫學院當醫生,父母的期待是什麼?是理想、經濟或社會地位?又為什麼大眾會如此期許?而如何透過考試制度,確保國內外醫學生都有足夠的臨床能力,可能是擁有12家醫學院,越來越多自國外回國醫學生的台灣醫界,必須深思的議題。但,這些事件,不論是對國外醫學院的品質懷疑,或建立有效的醫學生考核制度,這都是我們面對來自本土外競爭時,我們對目前醫療現況的焦慮和擔憂。
再來是醫學院的改制,又再度引起討論。到底學士後醫學系,真的可以像黃達夫院長說的「嚇退功利生」;還是像李源德教授提及的:學士後醫學系的學生,不但沒有達成培養基礎醫學研究人才,反倒是選擇僅需兩年的家醫科;抑或有人擔心延遲進入醫學院,增加讀書成本,嚇退沒本錢的窮人子弟,而導致貴族化的醫師階級。看來,多方論戰,在所難免。但我認為,學士後醫學系,在於四年大學教育和人生歷練後的成熟,成熟指的是生命厚度和質感,如果醫生要掌管人命,付出合理的代價學習,又有何不對?有足夠的社會化和生命歷練,比較不會造就蛋頭醫生,對照顧生命更有使命感。至於窮人子弟,如果想要透過醫學院作經濟翻身的途徑,本來也不符合醫生的職業道德和理想,況且,窮人與富家子弟的就學不公平待遇,不是只存在醫學院而已,政府應該要提出合理的就學貸款和補助政策,推動弭平城鄉差距、貧富不均所導致的學習落差,才能創造公平社會,解決不平等的根本問題。況且, 有更有工作歷練、生命厚度和質量的人,當家醫科醫師,進入基層照顧社區民眾,配合能夠落實的基層醫療制度,何不是台灣民眾之幸呢?

台灣近年人口醫師比然後,馬偕醫學院的成立招生,又再度把問題帶回到台灣醫師人力結構上。七年醫學系改制,真的會產生醫療人力斷層嗎?每年一千三百名醫學生,到底要幾家醫學院才夠?到2007年,醫師公會會員數約有三萬七千人,從1998年至2007年,會員數年增率約3%,截至2007年,病人醫師比約620:1。民眾與醫師人數比多少是合理,台灣到底是醫師分佈不均,還是醫師過剩?還是大大小小林立的醫院,「創造」需要更多的醫師勞動人力投入住院照顧的容額,而導致醫師人力不足的表象,未來醫師,是要走入社區,還是繼續被醫院聘僱,繼續發展以醫院為主軸的執業型態等等,都跟醫師的人力結構與分配,似乎息息相關。

不同的醫界新聞,雖然主題不同,但隱約又環環相扣,每個新聞議題,都有價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對民眾,或許也應該思考什麼是大家想要的醫師、醫病關係和醫療環境;對於醫界來說,明年已經廢除醫學系公費生制度,這真的是像有人說的「年輕人的墮落」,還是只是利用公費生來平衡城鄉的醫療資源不均政策失敗,而我們必須重新調整、設計基層醫療制度,而非狂蓋醫院,聘僱醫師。

我真的覺得,這幾則新為,真的是提醒我們,有不錯醫療條件的台灣,如何從底層的醫學教育,醫師訓練和人力規劃,到基層醫療的重新規劃,好好作個通盤考量了!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