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思考我們的台灣教育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的圖像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書名不怎麼精簡,但是卻引人注目。作者是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一個曾經令七零年代教育界頭痛的小孩,近年以「芬蘭驚艷」和「驚嘆愛爾蘭」兩書再創佳績,應該讓很多人印象深刻。托老婆的福,推薦上面這些好書,前陣子才閱讀完芬蘭驚艷,再加上最近這一本書,再度證明從高中時代就拒絕 聯考的吳祥輝,仍然關注台灣的教育,而也間接的觀察到:這三十多年來,台灣的升學主義一元思想,似乎沒有太大的改變,許多青少年就在僵化又扭曲的教育體系裡被犧牲。

書本的開頭,是一個十四歲叛逆少年的成長紀錄,沒啥特別的,不斷忤逆老師和觸犯校規的少年,最終在七年級再度被轉學,故 事就在作者陪他的小兒子打高爾夫球和轉學到宜蘭頭城的公辦民營小學「人文國中小」中開始。很純粹的陪著兒子走過重要階段的故事,吳祥輝為了送孩子上學,闊 別十二年後,又重新開始天天從汐止往返頭城,親自接送小兒子上下學,也陪著小兒子練高爾夫球,隨著兒子高爾夫球的技術逐漸進步,我們也看到一個少年從中對 自我期許、要求和開始掌握自己人生,還有作者陪著他的孩子走的這段心靈復健之路。作者說的好:爸爸像捕手,兒子像投手,再傑出的投手也會不時投出四壞球保 送。不論投手(兒女)投出是壞球、好球或是暴投,只要是投出的球,都要去接,都要去捕,投的好,捕手自然會給投手讚賞;投手狀況不好的時候,捕手還是要笑笑地上前拍拍肩膀,鼓勵投手繼續勇敢、穩健的投下去。「擔心暴投,不讓孩子練習主投,恐怕他一輩子都投不出犀利美妙的人生變化球」,我愛死投手和捕手的比喻了!

台灣的教育改革至今,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是失敗的,到底教改有什麼難?或許我們這種不曾是拒絕聯考的小子,從封建制度的國 民「義務」教務出來的人,根本打死不相信教改的好處,才是最大的問題,不過從事教育實務的校長、主任和老師也難逃其咎。最近,跟老婆聊到我們的人生規劃,在快要接近三十歲的我,看到許多不同人的際遇和發展,再也不只是想要如何變成那樣或羨慕,而是更確信要把「興趣」當飯吃,就像寫Blog,早就成為我的生 活習慣,雖然瀏覽人數寥寥無幾,文筆也不怎麼樣,但總是要發發牢騷,抒發己見,日子才過的下去,就像書中說的一樣:「沒有興趣吃的飯,絕對吃不出人生的快 樂和成就」,比較物化人生(錢賺的多少)的結果是:能夠站起來的人,不一定要功課好;站不起來的人,功課好也沒有用。不然,現在號稱台灣之光的,哪一個是 在校「成績」好的?唸什麼明星學校的?看來台灣籍的好萊塢大導演、大聯盟的台灣籍投手,或是才華洋溢的Jay Chou都不是這類人物。

作者說的對,威權體系的解構才有可能達成教育改革的目的,不然現在推什麼「多元」就學方案,老是被譏笑成多「元(錢)」計劃,教育高層的多元想像,對校 長、主任、老師、家長,甚至是學生來說,壓根不相信這套,結果為了顧及德智體群美,成為樣樣皆行的學生超人,結局是父母擔心別家小孩有學英語、上才藝課、 補數學,我們家的寶貝什麼都不做,哪豈不不是遙遙落人之後,結果父母心慌慌、孩子心煩煩。出類拔萃的迷思,讓我們的父母,深怕自己的寶貝不如人,趕不上其 他孩子,滿足的只有父母的虛榮心:我的孩子比別人優秀、傑出。

書中有句話,我覺得是當父母親對教養兒女的最大責任:孩子能「獨立」就好,就是「成材」。就不會成為家庭的負擔,就是社會的「正數」,不是負數。虛榮心, 讓父母迷思在補習班、才藝班間;也壓得孩子們沉甸甸喘不過氣來,早上拖個行李箱的書包上學,放學後還得補習到晚上九點半,才能回家,三十年後最熱門的產業,還是電子業嗎?就算你替孩子押對寶,那也不要物化到用錢賺的多少來評斷他的人生成就,快樂和幸福,都是形而上的形容詞,跟學校成績好不好,賺錢多不 多,頭銜響不響亮無關。

孩子的人生列車,總有一天父母要下車,讓孩子單獨駛去,人生是他們自己的,父母實在應該適時放手。很感謝老婆在網路書店買了這本書,她選的書,沒有一本是我不喜歡的,還有辛苦的生下Emily,讓我們有機會體驗這一切,雖然Emily才兩個月大,我們可是戰戰兢兢的準備做新手父母,本質上這是一個 Prospective(前瞻性)的研究,emily、老婆和我都參與其中,研究方法怎麼進行,我們還在推演模擬,這些書籍隨時提醒我們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適性發展,才是最佳方法。

在〈【閱讀】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思考我們的台灣教育〉中有 8 則留言

  1. 我非常贊同您的看法
    而且你的分析也非常的獨到
    我也想去買這本書來看看
    謝謝你的分析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