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空間的巧思

IMG_1910坐在救護車裡面,與兩位居家護理師和司機,開始半天的居家護理工作。早上的最後一站,是居家護理的老個案,位在雲林古坑的華山上,是ㄧ位年約44歲,在年輕29歲那年因交通事故,頸椎受傷後下半身癱瘓的中年人。我們的護理師說,他現在可是天字第一號,是第一批收案,而且還沒有往生的個案。救護車停在華山的半山腰,一家賣古坑咖啡的店面前。過去我們都是這個時候到,看完他後,順便在他家客廳喝杯古坑咖啡後,順便結束這半天的護理行程。下車時,他已經在一樓的客廳裡,等待我們的到來。

在救護車上,護理師跟我說,這位個案家裡,因為經濟狀況還可以,所以自己設有一樓到二樓的升降電梯。看過許多居家的身障人士,一般無障礙設施,最常見的大概就是:無障礙斜坡,廁所馬桶旁或走道的支撐手把,把有高低落差的地板打平等等,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家裡設有「電梯」的個案。這個『電梯』設在家裡的後院,從一樓客廳,他可以自己在輪椅上移動到後院的電梯。這電梯,不是我們在醫院熟悉的客用電梯,而是在建築工地看到的那種貨用電梯,設有單面的柵欄,在進入電梯後可以關上,等電梯緩升到二樓後,在從另外一面出電梯即可。這是個案自己想出來的方便之道。

再來,進到個案的房間後,更令人驚奇的設備出現了。在房間的天花板上,可以看到一條黑色的金屬軌道,連接著床鋪和浴室的位置,軌道上面掛著ㄧ顆小馬達,然後有吊掛的鐵鍊垂下。靠著這個設施,個案就可以輕鬆的從輪椅移動至床鋪,反之亦然,如果要上廁所,洗澡時,也沒問題。我問他這誰做的,他說這是他自己設計的,軌道上的那顆馬達,還是他工廠改良過,才可以在金屬橫杆上移動的,而從馬達上垂下的鐵鍊,也是他自己更換的,因為那本來只是一條鐵絲。更神奇的是,在把人掉高水平移動時,身上的那條捆帶,還是個案的姊姊和姊夫設計的,藉著他們做西裝量裁衣服的經驗,他們替個案縫製了自己設計的吊重皮帶。一個簡單又實用的無障礙設施,就在個人的巧思就完成了。

這讓我想到,在我們仰賴專業評估建設的現在,這種個人巧思式的「發明」也值得我們注意。我想這種沒有品牌,透過簡單的鐵工廠鑄磨製造出來的無障礙設施,如果加以安全評估後,不見得比商業用的設備差,或許在價格上也會有優勢。當然,這是很初淺的想法,畢竟要保證設施的安全,大概就必須通過各式各樣的工業標準,這也是專業設備會價格不俗的原因之一。只是,如果真的要幫忙有經濟困難的身障人士,我想類似的巧思,或許是不錯的啟示吧!?

在〈無障礙空間的巧思〉中有 4 則留言

  1. 台灣南部尤其雲嘉南地區常會有這樣的人為的創意巧思出現
    頻率比中北部高很多

    當建制照護體系找不到"individualized "的資源時
    具有超過某種程度需求且具備某種程度以上能力的個人
    便會生產出讓體系大規模生產無法創造出的驚嘆

    雲林之前有很多經典的拼裝車(雲科大林崇熹教授有作過很深入的研究)
    就是另外一個例子
    我特別崇拜的是雲林這邊的鐵工廠,機電工廠的老闆們
    都非常可以"溝通"
    共同思考創作"變形"的可能性!
    : )

  2. 原來如此阿!那我還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了呢….看來我沒有混過中南部,果然不熟阿!土豆仁兄這陣子去宜蘭,不知道有什麼有趣的發現呢?有空分享一下吧….

  3. 時間過的真快!昨天聽到你說:個案跟你聯絡說很久沒有去華山喝咖啡了,緣份真的很奇妙阿~~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