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一角:雲林斗六榮民之家

070507_026在警衛室旁的廣場,從門口就可以清楚的望見蔣中正先生的銅像,這裡是雲林榮民之家,佔地約五公頃。50年前,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利用美援,在全國廣設榮民之家,雲林榮民之家於民國46年5月2日落成後開始營運至今。

六點鐘早餐,十一點鐘午餐,下午四點半晚餐,這麼多年下來,就彷如日升日落那般準時規律。早年雲林榮家成立時,月俸三十塊錢,不過那時大部分的人都還是中壯年,除了因為殘癱的榮民外,很多人在外面仍然有工作,那時榮民之家只是個睡覺落腳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十年後的今天,在這裡居住的榮民平均都八十多歲,垂垂老已,個個都是頭髮賓白的老者。以前,榮家保健組的業務,可是閒的很,很多人都還買菜完之後再來上班,公文辦完之後,通常就沒有什麼業務,不像現在,大約有400床左右的養護人數,而且還需要總共17位護士和數位照顧服務員來分攤行政和臨床業務。其餘的近兩百位榮民,都還是行動自如,生活起居可自行照料,榮民之家主要提供住宿和伙食,或是其餘的生活協助。

這裡的醫療服務,出乎意料的「豐富」,除了有一名長期住診的醫師外,每星期一、四由台中榮總派車來接榮民伯伯;每週二和五有成大斗六分院的派車接送;每週二有嘉義榮民醫院和每週三的灣橋榮民醫院,其餘還有常設的復建師和每個月來診的中榮免疫風溼科及精神科醫師等等,這些門診服務把禮拜一到禮拜五擠得滿滿的,康樂活動大概還沒這麼密集呢!

070507_010070507_003忠孝、仁愛堂,民國八十九年六月興建完成,是符合老人福利法設置標準的養護大樓。兩人一間的房間,通風和採光都很好,公眾活動區域也算寬敞明亮。仁愛和和平堂,是安養的榮舍,歷史已久,所以外觀和內房都不如養護大樓那麼寬敞舒適,房舍的中間大約是兩到三個人肩寬的走道,而走道兩旁就是兩人一房的隔間,隔壁房是用水泥牆隔開,但頂頭還是有部份小空間並未完全遮蔽;沒有正式的房門,大多用塑膠拉廉或是布廉充數,看起來似乎比較像是進階版的軍舍,每個房間外面,有時會貼著住宿者的照片,只不過年代已久,沒人說得準現在這些伯伯或爺爺是不是長得跟照片上一樣。不論還在房間的人,或是在宿舍外大雨棚下打瞌睡看電視的人,氣氛似乎安靜了點,彼此間沒什麼交談,看起來實在不像一起生活久的人,倒比較像是彼此不認識的陌生人,原來,在榮家這個狹窄的人際圈裡,其實人際網絡其實不怎麼活絡,平常大家都是在自己的空間裡,彼此井水不犯河水。070507_014

下午,台中榮民總醫院的醫師們,來到榮家的中山堂,跟榮民爺爺們解釋結合健檢、治療和研究的大型計畫。大家坐在冷氣開放的中山堂裡,前面的醫師強調這可以替大家做健康篩檢,然後還特別買了三台上百萬的機器,來幫大家做治療,甚至還會幫大家調製配方,緩解老人家的退化性關節炎。大家很捧場的來了,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了解這項政府的美意,前面的醫師最後強調,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家好,不過也絕對不勉強大家,但是要參加的人要填寫一份同意書。會中,有人提出自己的關節炎該怎麼治療的問題,或是在講堂前展現在關節炎不能行走後,自己靠輪椅訓練出來的強壯臂彎,雖然不切題的提問,至少前面的醫師還是很盡力回答了。半生戎馬,終身為榮;奉行三民主義,中華民國萬歲,中山堂的強柱上的紅字標語,當兵當了大半輩子,過了黑水溝,到了異鄉,即便到了白髮斑駁的年歲,仍然為國家研究,奉獻到底。

070507_017070507_018榮家裡的建築物佈置,仍然可見軍旅的特色和時間歲月的刻印。八二三炮戰、古寧頭之役的黑白照,彷彿昨日猶新的貼在牆上。清一色的男性住民,在衛生健康的看板上,有突兀的清涼美女和許多我不慎熟悉的女星玉女照,雖然顯得有生氣,但卻混著過氣的流行氣息。榮譽國民,何等的驕傲,五六十年前,國民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把熱血的青年學子帶來了台灣,如今年華老去,蔣中正先生與中國的恨與愁與政治對決也早已逝去,但他們卻被留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裡默默生活。有伯伯跟我說,他們會在這邊都是被匪諜害的,也因為匪諜害台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也害的他認識很多本省籍女孩子,終究因為外省人的身分無極而終,最後孤家寡人,在榮家雖有吃的飽的三餐,但也有說不盡的蒼涼。

070507_008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