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s on strike

德國醫生走上街頭 的消息上NEJM 的perspective,以近年來台灣醫師上街頭來看,我們還算是領先世界潮流的呢!

德國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在今年三月走上街頭,訴求待遇並未隨著工作時數增加而合理調薪。最後,他們得到薪資增加8%~18%,並有一星期的最大工作時數48小時的保障。接著在今年六月,700家公立醫院,近70,000名醫師也上街頭爭取較佳的工作條件,最後他們也得到最大工時的保障和比較好的加班和值班津貼。 在過去30~40年間,德國允許健康保險公司(health insurance company)可以管控許多醫療行為(medical practice),這樣一來,壓縮了醫師做醫療處置時的自由空間,也影響了德國對好治療(good medicine)和負擔得起(affordable medicine)的觀念。同時間,大量依靠診斷和治療工具的醫療,也讓這方面的花費大為增加,恰巧德國稅收入也同時減少,因此醫師的工作量增加,但收入縮水。

從1991年到2004年,德國的醫院少了20%,住院期間縮短了38%,但是住院人數卻增加了20%,這也讓德國醫師快要burn out。更悽慘的是,德國傳統上是不聘請助理(coding assistant)或專科護理師(advanced-practice nurse)來做文件工作,所以光是紙上作業也壓的醫師喘不過氣來。在2002年,德國在醫院工作的醫師(hospital-based physician)的收入,與很多國家中,是最低的。所以,預估只有55%的新進醫學生,將可以進入醫院工作;而有很多德國醫師,都在國外工作,譬如英國或北歐國家。德國的醫療照護系統(health delivery system)面臨的這些危機,主要是來自臨床醫學的專業自主性喪失;經濟利益考量比重逐漸提高,和非醫療相關的繁文縟節負擔逐漸增加。

雖然文中沒有說明德國所採用的醫療保險制度,但是整體說來卻約略可以看見,與台灣類似的瓶緊。原本想利用自由市場的理念,來提高醫療服務品質,但似乎沒有看見太好的成效。根據文中有限的內容,大致上可以瞭解德國公立醫院的醫師薪資,是由醫師工會(physicians' union)和service-sector trade union Ver.di之間的談判所決定。如果德國走了30~40年才看到這樣的困境,在全民健保走了十年的現在,我們是不是還有挽回的餘地呢?如果我們的醫療不要賣給財團,醫師變成有覺醒意識的白領階級,病人也進化成具有批判獨立思考的個體,或許還有機會吧!?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