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EJM的報導,越來越多病重的美國人,會到低收入國家(low-income)的高級私立醫院(advanced private hospital)裡接受治療,這跟最近台灣政府積極推動旅遊醫學(Medical Tourism)鎖定的目標群不太一樣,這群是美國私人醫療制度下的新難民─Seeking Affordable Surgery Offshore。
這群「新難民」可不是美國境內的低收入戶,反而是中等收入階級(middle-income)為主體。目前熱門的目標國家,主要是以泰國和印度為主,例如泰國曼谷的Bumrungrad International Hospital,去年就有55,000個美國人就一,比前年多了30%,有趣的是這些治療中,非美容項目(noncosmetic)治療就佔了83%,這跟我們一直想像中的旅遊醫學內容似乎不太一樣。
這些可以在境外就醫手術的病例,還是以一些非緊急,而且是短期治療,術後不會因為飛行讓病情惡化,且在美國境內需花費美金15,000~20,000的項目為主,譬如心臟外科或是骨科的手術。這些生意,已經變成全球健康產品的一環,雖然這只佔了美國醫療支出總額的2%,但是這種全球化下,往合理品質進行低花費的消費型態,似乎放諸四海皆準。
還記得有陣子,大家都在搞什麼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認證的,原來跟老美的境外就醫也有關係。美國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委員會,透過ISO認證了美國境外共80家醫院,包括有印度、泰國、新加坡、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有興趣的人可以猜看看,台灣有哪幾家醫院已經通過這個委員會的認證呢?那就是台北萬芳醫院和桃園敏盛綜合醫院,看來Janet之前在萬芳去參加的行政院三年105億計畫,院方不是完全沒有準備的。不過,光是通過這些認證,然後讓大家都會說英語大概還不夠具有新引力,最好是裡面執業的醫師都有通過美國的醫學訓練,這樣才能讓大家都放心!
看看現實面好了,政府要推的觀光醫療鎖定的是全球市場,還是華人市場呢?要最的是像印度那樣的非緊急必須性手術;或是泰國的變性、整形手術;或新加坡的高規格癌症檢查呢?看來,就像Janet說的一樣,近水樓台先得月,最簡單的還是中國大陸,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客戶為主。其實這種規格的市場區隔,機會還不錯,以中國的大規模經濟來說,商機可以無限延伸啊!全球化分工的威力不可小觀,大家把目標放在市場放在12億人口之多的中國市場,再加上未來有可能的直航,要把服務作成完整的醫療照顧線─中國的台資醫院篩檢,台灣旅遊加醫療,然後再回中國做追蹤,如果又有JCI認證,搞不好還可以來各中國兩岸三地的遊覽行程,對老外也應該頗具吸引力吧?哈哈….
從美國的新難民一路閒扯到台灣政府要推的觀光醫療,真的挺諷刺的,有付出不醫療給付的中等收入病患,也有閒錢多到可以做觀光醫療的白領階級,算是強烈的對比吧?但別忘了可憐的醫師,可能會道德錯亂的,在到底是行醫救人,還是服務撈錢的道德價值間擺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