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去年度到今年初最大的新聞了!也證實了預防勝於治療的老生常談。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奏是,基本上在生長的過程平均需要5-10年不等,而大腺瘤到腺癌約需3年。透過政府提供的大腸潛血糞便篩檢,在早期就把大腸瘜肉處理掉,讓他們沒有機會生成大腸癌,也因此造就了大腸癌發生率下降的結果。
在美國推行的是50歲以上的大腸鏡篩檢,從西元2000年到2015年的大腸鏡篩檢普及率翻了三倍(從21%到60%),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從2004至2013年,每年下降3%,發生率在男女分別為每10萬人46.9和36.5人。按照國健署所發表的新聞稿內容,我們利用「免疫法的糞便潛血」篩檢,也達到了發生率下降和反轉的效果!
很可惜的是,這樣如此令人興奮的新聞,似乎沒有看到大家再轉傳!我很有幸能夠參與並看到這個專業團隊對努力的結果,這當中包括了第一線的衛生局所人員,每家醫院的癌症篩檢人員,負責大腸鏡檢查的專科醫師,還有負責資料分析與監控的公衛團隊。實在是很多人在這當中的付出,才能有這樣的結果,也是非常值得台灣驕傲的事蹟。
希望在2018年的開始,這可以成為新年新希望的開始,也希望大家能夠轉傳這個重大好消息!
【延伸閱讀】
Rebecca L. Siegel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7. [J] CA Cancer J Clin 2017; 6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