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的年會(Assembly)開幕在即,報名截止,但臺灣確定沒有收到任何的邀請函。網路上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加油文、打氣文或出氣文,衛福部也製作了「Leave no on behind」的網站來疾呼:全球健康安全需要臺灣,臺灣需要WHO。但是,或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來想想這件事。
上次幫學生上課時,邀請台大地理系的簡旭申教授提到台灣的「傳統援助模式」,提到:臺灣政府的援助多透過官方組織(如外交部或國合會)投注於邦交國,鮮少透過公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執行,而且項目通常都是農牧和醫療支援(醫療團)。如果如此,在WHO相關的醫療衛生(健康)領域,我們應該要表現的不錯吧!況且,外交部長李大維說:
我們會讓國際社會感受到,台灣長期以來對全球公共衛生以及健康之貢獻,透過與WHO會員國建立之醫衛夥伴關係,更顯示台灣是全球防疫體系不可獲缺的一環
但是,是真的如此嗎?
之前在學生備課的時發現:WHO宣布斯里蘭卡成為有機會成為根除瘧疾(eradicate Marlaria)的候選國家!我很驚訝,我們在聖多美普林西比(Sao Tome e Principe)所進行了近十年的瘧疾撲殺計畫,怎麼不見蹤影呢?如果在Google上搜尋一下,你會發現聖多美接受 Global Fund和UN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的援助,但壓根就是沒看到Taiwan的計畫。事實上,這不是很意外,官方媒體的確很難看到台灣的這種援助計畫新聞。
但重點是,如果在Pubmed中搜尋生物學術期刊發表,會發現:相對於十年來的努力成果,屬於臺灣團隊的學術文章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阿(2008年到現在,約5篇)。所以,問題來了…
國際社會如何感受到:臺灣長期以來對全球公共衛生與健康的貢獻呢?
近年來,國際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在生物醫學領域,大家常說中國出產的文章良莠不齊,品質堪慮,不過他們急起直追,大膽好學,求才若渴的精神也著實另佩服。不只是中國,東南亞的國家,如泰國、越南等地,我與幾位在越南工作的台商病人聊天時,發現近年來這些地方的高等教育(或是頂尖大學) 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也是越來越值得令人稱讚,譬如:理工的學生除專業能力佳外,外語流暢且落落大方,與傳統理工學生木訥寡言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所以,世界在變,如果我們不變,那我們怎麼會是全球不可或缺的一環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