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已經流行一段時間,在台灣從早年的風起雲湧,到近年來較為沒那麼熱門,但也越來越多人聽過這個名詞,也不少的組織聲稱自己是社會企業。這幾年來,自己在全球衛生(Global Health)的領域摸索,對於社會企業真的是越來越多的疑問,但時再看到今年馬雲在2017瑞士達沃斯論壇期間的訪問時,讓我覺得非常驚艷!因此推薦給大家。
這次的世界經濟論壇,其中有很多聚焦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議題。所以訪談自然也從這邊談起,這部分也挺精彩的,譬如馬雲對於美國在二三十年前,鼓吹全球化,然後再最近川普政府卻開始築起保護主義的高牆,非常不以為然,其立論和理由挺精彩的!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我想介紹給大家的是,從全球化談起,馬雲怎麼理解阿里巴巴集團成立的脈絡和公司的願景。馬雲說:過去30年,全球化被6萬家企業所控制;100年前,全球是被許多王國(帝國)所掌控,而阿里巴巴(Alibaba)著重的是小企業,讓偏遠地區的小鄉鎮(如中國的內陸或美國中部或西部的偏遠城市)的小企業或個體戶,有辦法透過平台進行全球銷售(馬雲稱之為eWTP; 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有別於WTO是為了已開發國家的大企業,eWTP主要是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小企業和年輕人,讓他們可透過手機和Internet進行跨境的購買和銷售。
大家有注意到一個重點嗎?這邊強調的不是要坐傳統的一條龍,消滅其他人或是併購其他公司。如果你繼續看完整個訪談,當主持人請馬雲比較阿里巴巴與Amazon的不同時,他強調Alibaba是一個ecosystem,重點在於「empowerment」,透過internet,讓其他人(個體或中小型企業)能夠擁有與IBM和Microsoft同等的「銷售」和「服務」能力,所以Alibaba沒有自己的採購和物流系統,而只是夠讓大家能夠結合在一起的生態系統,讓每家公司可以「在地」營利,而聘請更多的員工。
另外,馬雲強調阿里巴巴是個數據公司(data company),有別中國的大銀行只能融資貸款給大公司,阿里巴巴利用這些(銷售)數據,建立了一套適用於小公司的信用系統,來進行微貸業務(螞蟻金服的芝麻信用、螞蟻小貸),過去五年,它們服務了500萬的中小企業,實現「3分鐘在網路上填寫資料,1秒鐘實現貸款到帳,0人工干預」,簡稱310的服務。尋找了一下網路,這個服務剛剛在馬來西亞落腳!
最令我驚艷的是,馬雲到底怎麼制訂阿里巴巴的企業經營策略呢?他說:每五年他們會做戰略回顧,看看未來10年或30年的願景如何,而每個策略的決定,其核心精神為:這個決定是否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因為他堅信「The bigger social problem you resolve, the more successful you are」,相反地如果不能解決社會問題,他們就會放棄這個策略決定。
當然,訪談的內容還有其他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把視頻給看完!然而我想說得是:當他提到empowerment、微小信貸、解決社會問題等等的公司業務和願景,不禁讓我聯想到這不就是「社會企業」嗎?然而,馬雲在這個演講期間可沒說過他們是「社會企業」阿!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