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我準備在我服務的機關中,提出升等的資格審查。赫然發現,計算分數的方法在兩年內修過四次,升等準則修過七次,實在是鉅細靡遺,用心之深,這時候剛好讀完「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管理與統御的潛規則」這本書,然後覺得心有戚戚焉。中國的最後一個盛世,清朝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作者張宏傑針對乾隆盛世期間,乾隆皇帝從小到大,中國皇帝世家和官僚系統下的大道理小細節,敘述與分析的非常生動,非常值得一讀。
乾隆皇帝優秀嗎?當然優秀,要從康熙皇帝的97個皇孫中脫穎而出,當然不容易,在二十五歲登上大位時,立即展現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同時,他承接了前朝(康熙61年,雍正13年)勵精圖治的成果,也接受了鄂爾泰和張庭玉兩個重要的政治遺產,讓他的接班無比的順利。當然,他也博覽群書,知道過往專制王朝的歷史中,對皇權最大的威脅是:權臣、朋黨、皇族和太監,所以他嚴格的設計制度和法制,嚴格控制這些人的濫權,但同時又得駕馭好全程和朋黨這些官僚系統,畢竟這是帝國能夠營運的中樞力量。作者在書中提了乾隆盛世的四個理由,首先是父祖兩代奠定的基業、二是乾隆真的很勤勞批公文,第三是他所打造的官僚隊伍和他剛上任時懲貪措施的成功,但是,康熙最終還是走向大權獨攬,最後剛愎自用,大量興起文字獄,跟國民黨政府的白色恐怖時代一樣,不但文章不能亂寫,書籍也不能隨意編,甚至對於容易聚眾的戲曲劇本,也都一一「淨化」,以確定庶民的思想純正不阿。
「人」真的很容易自滿,即使擁有全天下,在自以為創造了中國歷史中獨一無二的盛世後,就看不道就在眼前的事實。傳統政治透過「剝削」與「壓榨」的經濟原則,再利用「控制」與「壓迫」的手段來控制社會,如果不是剝削或壓榨故過頭,不然就是控制和壓迫無效後,就開始社會動盪不安,從最高點的盛世到走向清朝的滅亡就是從此開始。
我從來沒有看過,在描述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可以如此生動且栩栩如生,更結合當時的大時代背景,整理與蒐集了許多資料,閱讀起來像是一本小說,非常具有故事性。我想到我這個工作的地方,也是個家大業大的地方,看著詳細且異動多次的條文細則,我突然領悟了,原來職場上的潛規則,在許久的中國歷史中就已經上演過!讀這本書,了解乾隆盛世,絕對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