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這回事

記得,大學時代我對「研究」這回事真的是完全不感興趣,因為只有想到泡在實驗室中,操作儀器的畫面,這實在跟當「醫生」這回事實在距離太遙遠。當人 決定要遠離實驗室和研究時,其實也很簡單,反正考證照又不需要研究資料證明,即使再到醫院見實習後,很多前輩都會說作「研究」很重要,那時候才知道原來發 表研究,還要計算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那時候我把「研究」認為等同於在醫院升職、晉身的工具。

時序 推移,當我在聖多美普林西比,發現那個地方充滿許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靠感性號招絕對是不夠的;Dr. Paul Farmer針對海地的多重抗藥性結核菌、HIV等的解決方式,其實也是基於科學的驗證來達成,我感受到「研究」的重要性:有好的工具和能力,才能檢討所 作所為是否有效、有益或適宜得當。一個衛生政策實施前,可以利用適當的研究設計與統計分析得知事前評估,利用統計得知正確的事前評估,也可以因此訂出方向 正確的計畫,在事後才有客觀評估,以了解前後差異,才不會流於表面現象描述,而無法深入事實真相;進而檢視得失,做出最佳的修正檢討。似乎,研究不僅是實 驗室的玩意,或是SCI分數的高低,而是可能更貼近「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作研究的初衷。去年,有機會遇到很會作「研究」的老師,很 會作研究不是很會發paper,而是很有「使命感」,因為有使命感,所以不會一昧追求SCI ,注重研究過程大於研究結果,成就來自於自己,而非SCI點數。在自己一開始投稿文章後,難免會有點患得患失的心理,不過想到自己為什麼走這條路的原因 後,其實真的沒有什麼,引用我老婆的玩笑話:你的SCI影響力有比周杰倫或陳綺貞來的大嗎?

所以,投出去的稿件被reject,實在也不是什麼 了不得的事,因為對世界來說,少了這篇文章有如何;相對的,文章被刊登後,斤兩有多重,其實自己知道,至於由美國湯姆笙(Thomson Scientific)集團下的ISI公司所出版的SCI或(SSCI),是一種popular與否的指標,如果SCI分數高,當然值得高興,因為文章可 以登上「熱門」期刊,但如果研究領域冷門,或是非主流,自然上不了熱門排行榜。引用大陸學者饶毅《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提到的:「只有偷懒、或 者不懂装懂的人,才用SCI来评价人」

在這一年多來學習的過程,讓我收穫最多的就是關於「學術標準」這回事,絕對不是靠SCI或是引用次 數的多少來評斷,因為在某領域越專門的人,一定越不會因為SCI而搖擺。這篇文章是要跟團隊的學弟妹一起共勉,在作研究、寫文章、發paper的過程中, 可以多想想,不要因為投稿的過程而過度患得患失!

PS.我看到中國的文章提到:2008年有34种中国期刊被新收录进SCI,这意味着一大批为了追求置身于SCI名录的论文将投向这些期刊。這讓我想到上課老師說的:要弄SCI,乾脆把頂大計畫的錢用來創辦幾個台灣的SCI雜誌,我們的文章就往我們的後花園投稿,想必是可以養出不少「SCI」期刊阿!

【延伸閱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