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不進則退!?

有關國際志工這回事,雖然在許久年的替代役結束後就沒有實際參與的經驗,但自己對這議題的關注,和這幾年透過老婆在帶大學的國際服務社團的經驗中,發現雖然這股風氣還在流行,但成長的空間依然很大。

最近,我剛好又看到了在國外參與志工服務的人的留言,和Sam所寫的「國際志工需要什麼樣的資格!?」後,讓我的確更深有感觸的寫下這篇文章。為什麼我覺得還是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因為我覺得志工服務的想像停留在兩種層次,第一種是「增廣見聞、拓展視野」。其實這並沒有錯,或許也是許多人參與國際志工的初衷之一,但要小心這樣的解讀會有兩個矛盾,首先增廣見聞不僅是看到「與我們生活經驗或現實」不同的景象而大吃一驚,因為這頂多叫作「文化衝擊」,甚至是沒有同理心大驚小怪;再者,要拓展視野和增廣見聞,不是只有當國際志工一途,就像Sam在文中說的:「如果我的機票食宿花費已經可以聘用一位當地老師一整年的時間,那麼我去那當個幾週的老師,還不如把錢捐給學校聘老師,更何況還是學生的自己都還沒有實際教學經驗呢? 」,換句話說,要增廣見聞,你可以自己花錢旅遊,而非以志工服務之名,而自私的增加自己五花八門的經歷而已。第二種層次,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聽到許多「服務心得」後,我們會發現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先是感受差異很大,然後再來是同情心油然而生,跟當地人body body,最後就是很感動並慶幸自己生長在幸福台灣。 閱讀全文

從「泰北中國節」看我們的小格局


今天晚上看到公視在播「泰北中國結」,說得是半世紀以來因國共戰爭流浪泰緬山區的泰北華人,因為台灣政府刪減教育預算,而中國政府在經濟崛起後,開始資助公費留學、獎助學金、提供中文簡體教材、派遣長期駐外教師等等,讓泰北華人的教育界掀起軒然大波。

泰北對台灣政府,不!或許應該說國民黨政府念念不忘,自然有糾纏已久的歷史因素,但這不是我想寫下喃喃自語的原因。紀錄片當中,僑委會的代表很「公正」的提到,兩岸開放,關係解凍,如果台灣政府使不上力的,中國政府幫忙,也沒有關係,只要當地人受益就好。聽到這段話,我沒有「政府無情無義」的心情波浪起伏,腦袋想到的是:中國學生來台綁手榜腳,一再阻攔;我們一直在開新移民女性的識字班,但卻忘記可以利用資源培養東南亞語言的母語教學,這不都是同樣的背景嗎? 閱讀全文

【閱讀】成就每一個孩子:從教育反思醫療現場的人文關懷

More about 成就每一個孩子最近閱讀了陳之華的「成就每一個孩子」,突然發現台灣教育和現場所面對的問題,與我們醫學教育和第一線醫療現場所遭遇的困難,簡直是如出一轍,也讓我對教育與社會的核心價值,又重新思考了一番。

在醫療現場,我們一直希望建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中心思想,這也是書中所談到的教育本質與訓練核心。所以,民國100年,醫學生畢業後在專科住院醫師訓練前,必須進行一年的一般科訓練(PGY; post-graduate year),雖然目的是實現以人為本的醫療照顧,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反應我們教育普卻缺乏對「人」的關懷,如此的窘境,及使歷經國中小、高中到七年的醫學院教育後,依然欠缺。 閱讀全文

天大的謊言,醜惡的嘴臉


最近苗栗大埔事件,真的讓人看了是忍無可忍,雖然我不是在地人,也不是農民,但這段時間,看到推土機開進稻田,又想到去年劉政鴻毫無預警地剛推倒古窯,今年六月九號又安排怪手毫無預警地開進稻田,實在難忍什麼都不說。

當二十台以上的怪手,猶如六四天安門的坦克,毫不猶豫的開入稻田,再動員兩百人的警力阻擋民眾,真的會很難想像這真的是在台灣嗎?是在民主國家的畫面嗎?在這之後,吳敦義只對苗栗大埔的事件表示:程序不錯,過程差了一點,所以美中不足。他沒有提得是,98%的地主之所以繳交土地權狀,只是因為沒有選擇中的選擇,招開公聽會的時候,政府靜悄悄,要叫人繳交土地權狀時,可是雙掛號急送到府,這程序還沒有問題嗎? 閱讀全文

善終評估不是評估善終

最近回病房時,有學妹這麼問:善終評估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因為善終評估,總給人有種彆扭的感覺,似乎評分太低,反而有照顧不週到的壓力;但評分太高,又覺得的往自己臉上貼金,灌水膨風。總之,這種感覺,似乎每個人都會遇到。

我覺得有句話很受用(忘記從哪位前輩那邊聽到的心得):到底是病人的善終,還是我們自己的善終?抱著渺茫的痊癒希望而往生者,難道就不符合善終嗎?即使那機率跟去賭博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一樣低。那為何知道病情,了解末期,卻是善終的重要條件呢?我想:自始至終,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因為執著達到與否,又加上前述的心理矛盾,讓這樣的過程,往往讓自己都覺得彆扭或不舒服。 閱讀全文

【電影】台北星期天(Piony Sunday)

Piony2-台北星期天
趁著Emily回三峽阿公阿媽家,老婆和我難得有機會可以「出門」看電影,所以我們決定去光點電影院,要看首映(May 7, 2010)的台北星期天(Pinoy Sunday),沒想到首映座無虛席,票已受磬。索性買了今天早場的票,週末的早場電影,人總該比較少吧!先說電影播放結束後,導演何蔚庭現身,與觀眾來了Q&A與互動,也算是我們的意外驚喜吧! 閱讀全文

【閱讀】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More about 跨國灰姑娘在街上、在醫院、在安養護機構,其實我們都跟他們距離很近,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以為經濟進步,人工昂貴的現代台灣就應該如此。金髮碧眼的人我們覺得是老外,黃色或黝黑皮膚的人我們稱為「外勞」,你沒有覺得很奇怪嗎? 在醫院、養護機構或去家訪時,常遇到外籍看護,就算不看數據,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我們老人、殘疾照顧網絡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少人嘗試去了解他們。之前閱讀過顧玉玲寫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故事」後,總算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也開始關注TIWA (台灣國際勞動協會)。全球化的浪潮,其實沒有讓我們的疆界彼此打破或模糊,反而因經濟不平等,被迫跨國界移動的移工,反倒讓我們台灣人出現焦慮的劃清界線慾望,還記得去年底在蘋果日報上,台北縣勞工局刊登的廣告,雖然要宣導「合法僱用」,卻把外籍移工比喻成「棋子」和「遙控機器人」,真的是不把人當人看。 閱讀全文

醫生是不是真的說不得?

最近洪蘭的一篇評論,讓醫界沸沸洋洋,但這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什麼?從我周遭,我發現很多「專業」的醫生,不知道甚至沒聽過「洪蘭」是誰,光是這點,就證明我們醫生真的是很封閉的專業團體。

先說說人家的不是吧!我同意前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說得:「有話可以拿到會議上討論,不應該隨便對外表示個人意見」,畢竟頂尖的醫學院,任誰都猜的出來,而身為評鑑委員,對媒體發表這樣的結果,的確在職務的保密原則下是有爭議的。另外一部分,晨會查房時的穿著,洪蘭的批評或許也不全然符合事實,這都是洪蘭原文中,比較不妥當的部份。當然,有社論說洪蘭倚老賣老,看不到年輕人的優點,搞不好當年讀中國海專的郭台銘,也上課睡覺、啃雞腿、蹺課和混彈子房,更是點出前輩對於後生晚輩永遠看不順眼的老學究心態。況且,學生在教室啃雞腿、吃泡麵,從另類觀點解釋,難道不是因為老師上課太精彩,所以捨不得離開嗎? 閱讀全文

Morakot-八八水災我的記事

8/6晚上,我行經二高和7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從嘉義回虎尾宿舍,路上有一兩段路大雨滂沱,雖然到了虎尾時,只有細雨,雖然已經開始感受到颱風的威力,那時候我心中只想著:明天游泳池大概不會開。

8/7早上,我去看診的路上,風勢明顯變大,依稀中記得收音機裡的災情不多,還報導著Facebook當機的消息。中午下診後發現室外的風已經吹著劈哩啪啦響,高鐵和臺鐵下午全部停駛,我硬著頭皮第一次搭日統客運從虎尾鎮回到台北市。路程的風雨如何,因為路上昏昏沉沉的,早以不記得,但是兩個小時45分鐘後,當我踏出車門,在台北火車站附近下車時,卻發現只有濛濛細雨,風也不及中部的大。夜裡,雖然台北市政府突然政策大轉彎,宣佈停班停課,不過隔天我還是如常去看了自己的門診病人,也發現台北天氣出乎預期的「好」,來看診的病人比預期的颱風天看診人數來的多,甚至還有不少人來看健診報告,我心理想著:又是個虛弱的颱風,不過應該可以帶來足夠雨量,以解水庫的乾竭。台灣過去又不是沒有遇過颱風,誰都沒想到,這時候驚人的雨量不斷的在中南部堆積….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