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在今年六月建議:過去因為人類乳突狀病毒(HPV)感染,在女性身上導致的子宮頸癌和其他疾病,已發展出疫苗可以預防。這疫苗Gardasil®,已經被FDA核准,可以用在9~26歲的女性身上。針對的是四種type的Gardasil®,可以預防70%的子宮頸癌,90%的感染性軟疣(genital warts)。

誰需要?

  • 建議對11~12歲的女孩施打
  • 可以提早至9歲,或是13~26歲未完成或未施打的女性
  • 由ACIP,美國疾病管制局制定國家疫苗施打的委員會所建議

效果如何?

  • 研究顯示可以100%預防四種人類乳突狀病毒所引起的子宮頸癌前病變
  • 也幾乎100%可以預防四種人類乳突狀病毒所引起的外陰部和陰道癌前病變和感染性軟疣
  • 疫苗是預防,非治療性,對已感染HPV的女性來說,效果較不佳

性生活頻繁高的女性將受益嗎?

  • 有可能, 但也因較有可能已經受到HPV感染而效果不佳
  • 還是有部分效果,因為很少有人四種人類乳突狀病毒同時感染
  • 可惜的是,現在卻沒有檢驗可以知道是否感染何種類的人類乳突狀病毒

疫苗要怎麼打?

  • 六個月內打3次
  • 第二劑與第三劑分別需與首劑間隔2和6個月

疫苗安全嗎?

  • 美國食物藥品檢驗局(FDA)證明這是安全又有效
  • 已在許多國家的9~26歲,共計11,000女性身上測試過,並無嚴重副作用
  •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疫苗施打處的酸痛

疫苗含有thimerosal和汞嗎?

  • 沒有含thimerosal和汞
  • 疫苗是由病毒外殼的蛋白質所做成,並不含任何感染性成分

已經接受疫苗注射的女性還需要作子宮頸癌篩檢嗎?

  • 是的
  • 因為疫苗只針對四種,並未包括全部引起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狀病毒
  • 因為女性有可能在已經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後才接受疫苗

在美國的計畫

  • 有些醫療保險未包括此項
  • 美國政府將進行Vaccine For Children (VFC)計畫,針對19歲以下但未有醫療保險,原住民和阿拉斯加的民眾施打免費疫苗

這個算是新聞了….先把簡單的Q&A作一下,說不定以後要作衛教或社區訓練時用得到唷!

參考資料】

當醫學遇上Wiki—慈濟醫學系系刊邀稿

今年四月七日,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受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 邀請,第一次來台演講。對於醫學院來說,或許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消息,但是在這背後,確有讓我們可以跨入新紀元的契機。這一兩年來,最熱門的大概就是部落格(Blog)和維基(Wiki),部落格風潮在很多免費主機(如無名小站、蕃薯藤)和許多書籍雜誌的推波助瀾中,早已成為近來的網路新寵,而相關的數位文化討論也是沸沸騰騰,但是下一波對我們影響更大的我想就是維基(Wiki)

或許看完第一段,你還一頭霧水的話,那也無妨。讓我直接切入什麼是(Wiki)Wiki簡單說來,就是允許多人「集體創作編寫」的程式,每個使用者都可以新增內容、訂正錯誤、修飾文句,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Wiki適合一個具有「層次概念」、「即時紀錄」的編寫方式,而且有具有即時易編易寫的特性,因此,Wiki提供了大家共同的「書寫平台」。到這邊,你有沒有想到Wiki跟我們的關連性了呢?沒錯,就是醫學院裡面的共筆。

回想看看,每年我們花多少時間在共筆上面:錄音,逐字槁,編版補充和印刷。我們心知肚明,每年要上的課程內容大同小異,授課老師的變動性也不大,況且醫學知識是累積性的,通常在既有的知識架構上作小幅度變動,每年大家都花很多時間在這裡,而學長姐的共筆,要在新共筆內做整合修改既費時又耗力,我們重複地作從零開始累積的工作。上面說的是集體創作編寫的特性,但也別忘了Wiki本身具有層次概念的特質,如同醫學裡有分內科、外科、小兒科等不同科目,而其下又有許多不同的次領域,這種樹狀架構,非常適合利用Wiki來編寫。

如果Wiki只能用來整理共筆,那麼這篇文章也為免小題大作。事實是Wiki是一個適合用來作經驗分享傳承工作的書寫平台,把團隊實踐、或是共赴挑戰的心得化為文字,然後透過Wiki來儲存,便有共享的便利性和更新的及時性。讓交接的工作系統化,最新的工作心得,讓知識和經驗可以互相激盪分享,很適合紀錄系刊的編寫手冊、國考準備事項、醫官入伍心得,菜鳥實習醫師病房須知。

不要以為這是很新的觀念,陽明大學的Jerome早已開始這樣的工作。在「醫學快紀這個Wiki裡,可以看見上述概念的實踐,而且裡面也有屬於慈濟大學的一塊小天地。場域已經有了,但是目前要克服的有兩點,首先是編寫的語法,不論是畫表格、寫標題、貼圖或是超連結,在Wiki裡都是用簡單的符號來處理,但要人(特別是醫學生)學習跟自己未來工作不甚相關的技術,似乎沒什麼誘因;再者是Wiki的書寫,還是需要有人先建設好大綱架構,然後再號召大家來書寫。不論如何,這都需要一點「執著」的熱情。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不論是Wiki的技術應用,不同Wiki的版本應用,版權問題等等,都不是這篇短文能夠詳述。我自己曾經也想要在這部分多著力,但後來因為很多事情耽擱了,希望這篇文章後可以重燃動力,並號召更多的同好響應加入。

醫學Wiki的授權

有關文件授權的問題,我想也是大家所關心的吧?希望一起維護的努力心血,不會突然之間被人拿「販售」或是作為其他的商業行為,那麼這樣就可惜了原本書寫Wikiphilosophy

MediaWiki所採取的授權是GNU
Free Documentation
,跟我之前文章所引用的Creative
Comments(CC)
授權不同。起初,我向Jerome提出使用CC授權的想法,不過Jerome果然比我對CC的授權內容瞭解的多。基本上CC的授權有幾項精神:

1."by"姓名標示(Attribution):你允許他人對你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及衍生著作進行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等利用行為,但對方必須保留你的姓名標示。

2."nc"非商業性(Noncommercial):你允許他人對你的著作及衍生著作進行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等利用行為,但僅限於非商業性的目的。

3."nd"禁止改作(No
Derivative Works

)
:你允許他人對你的著作原封不動地進行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等利用行為,但不得就衍生著作為之。

4."sa"相同方式分享(Share
Alike
)
:只有當他人將衍生著作採用與你的原著作相同之授權條款時,你方允許他人散布衍生著作。

授權條款不能同時包含「相同方式分享」及「禁止改作」的選項。「相同方式分享」的要求僅適用於衍生著作。

在這邊,CC授權是保留Attribution的權利,但對於「商業性」或是「禁止改作」是可以自己制定選擇的。所以在這裡就衍生了幾個問題,首先是關於「姓名標示」,因為基本上在wiki上的寫作是共同書寫,許多的共筆或是小手冊,也非出於個人之手,所以如果要保留姓名標示,那麼就會造成一大串的作者名字。除非是100%的個人作品,例如好書的介紹,考試心得的準備,Case
Report
等等,就比較適合保留Attribution(姓名標示)的權利。有一大串的作者姓名還不打緊,另外一個衍生出來的問題是Noncommercial,也是大家最想要避免的問題。在這裡,noncommercial
除了我們直覺印象中的販賣獲取商業利益外,另外一面就是不可以因為這項作品而有某人獲得金錢利益的行為出現(除非獲得您的許可,否則他人不得以「金錢報酬或財務利益」為目的,來使用、買賣或重製您的著作,但是作者本身不被限制
),所以,Jerome提了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如某醫師,把Wiki上的ACLS教材經過多次修訂翻修後,決定要拿來上課當作講義使用。但是他發現了noncomercialattribution的限制,有關於attibution還好,就是要在講義上印一大堆名字,但是關於noncomercial,除非他得到每一個編寫過此文件的人的允許,或者是自動放棄該上課的鐘點費,否則是不能使用這份文件的。

所以,情形變的很複雜,所以基本上Creative
Comments
對於這種手冊式或是功能性文件的授權,是比較不適合的。因此,我們回到MediaWiki一開始所採用的授權: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NU
FDL;GNU
自由文件許可證)。可惜的是,這個授權內容遠比CC複雜和多,所以花了不少時間研究,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全文的中英對照 。在這邊,我就經精簡的說明一下,基本上GNU
FDL
是隨著自由軟體的使用文件所發展起來的一個授權,這個授權的效力是:world-wide,
royalty-free(
免版稅的)unlimited
in
duration
的。對於商業的使用,它是沒有限制的,唯有在大量複製(大於100份文件時),必須保留封面和後封面文字,清楚的標明使用者是做為這些拷貝出版者。所以基本上這個授權雖然可以用於商業利益,但是卻不可以從一個出版者,盜取成為著作者,因為著作權利(作者權)還是在編寫文件的人身上。

看到這邊,你是不是還有點猶疑被利用成為商業利益呢?但是我覺得Jerome也把這個疑問做了不錯的說明(看我們之前的來信)。這樣想像吧!這份在網路上Wiki編寫的文件,不但更新度高,而且取得容易,換句話說,只要你能上網,不但可以參加編寫,也可以「全文download」和「自己複印」。所以基本上對於書版社或書商而言,誰要去印一本在網路上大家都可以下載的全文書呢?因為版權(copyright)不是被被他們壟斷和獨享的,我們把copy(複製)的權利釋放給大眾(變成了copyleft),反而降低了這些文件被商業化的可能性。如果在未來,大家貢獻的內容越來越多和豐富,真的可以出書時,那麼授權內容也有提到,作者本身是可以接受compensation作為copy的交換,然後我們就有基金啦!哈哈哈……(遙遠的幻想..)

到這邊,就如同Jerome所提議的,使用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大概是最明智的了!希望這篇不算太長的文章,沒有搞壞大家的胃口,想要參加或有疑問的,快回信或回文吧!

醫學與Wiki的邂逅

認識Blog這東西後,越來越對科技對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感到興趣。以前曾經看過自從有了電腦後,看似可以減少大家準備報告、作業的時間,但是經過統計,其實大家花費了更多的時間;有了印表機後,卻反而造成紙張的浪費。所以,對於網路上在實驗的新概念,新科技,都很想以身嘗試,到底對我們的生活,專業上到底有什麼樣的幫助,或只是一種虛幻的進步假象。

原本我想在BP在慈濟大學架設的主機上先嘗試,想把之前熱心同學們編寫的一些見實習小手冊,先弄上Wiki,然後開放給有興趣的學弟妹們作維護。沒想到湊巧遇到陽明大學畢業的Jerome(醫學快紀的創始人)給的回應,讓我開始思考進一步的可能,甚至想以一個計畫性的內容來進行。

所以這樣的計畫初步,描繪的是怎樣的想像呢?就是大家來貢獻、分享和維護自己會使用到的資源。所以,一開始的時候,計畫的架構要怎麼開始?我想採取跟以往不一樣「執行計畫」的方式,以往都是先募集了一群人才開始,但是現在我們面臨時空的阻隔,而且目前手邊有的資料也是以小手冊為主,所以我想先打破過去我們習慣的分科認知,而以Manul,
functional and useful
documents
來作為整個計畫的主軸,如果你看過Wikipedia這裡有關醫學(ex. Chickenpox)的內容,便能夠體會我的想法(如同學Drake說的,有機會比eMedicine更優阿!)。即使後來參與計畫的人變多了,要增加各分科的內容,我也覺得在Wiki的架構下,不會有太多的困難。

所以我的計畫想像目前實際狀況為何呢?現在我現在有兩個地點可以實驗,一個是由Jerome架設的醫學快紀,另一個是由BP架設在慈濟大學內的MediaWiki(基本上目前兩者使用的系統都是MediaWiki)Jerome對於醫學快紀有很大的熱誠,所以對於加入醫學快紀的編輯,我也覺得是個很棒的idea,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這樣的線上書寫,我也在思考如何讓醫學快紀這個已經有初形架構的Wiki能夠更完備。至於架設在慈濟大學內的mediawiki,我倒是想設計成線上的共筆維護系統,或是屬於慈濟大學醫學院內的線上教材等等,不過這需要有更多慈濟大學的學弟妹自己來參與。

在這裡,我也增加了醫學wiki的邂逅的文章類別,為這個計畫作開始。而後面的幾篇,我也會依序的把更詳細的內容作說明。

有興趣的人,回信給我吧!信箱就在右上角喔…

醫學與Wiki共同書寫筆記

想跟大家介紹Wiki,其實網路上已經有不少介紹的文章,就以Jedi Blog的文章介紹的最簡潔與清楚,所以我就不再重複了,請大家先去看看這篇自由主義:快紀(Kwiki)。接著,請大家去看用Mediawiki這個東西做成的Wikipedia圖文並茂的線上百科全書。我想在看完Jedi的文章後,應該對Wiki有些概念了吧!Wiki有兩個很重要的精神:所有的新東西總是得奠基在舊東西上,和真理越辯越明。

醫學龐雜大量的資訊和日新月異的內容;有熱心的同學,共同編寫了實習或是見習手冊;也有同學幫系上老師建立了數位化的醫學資料庫(連結已失效) ;還有內容大同小異的歷屆共筆,這些需要時常更新,但是又以過去內容為基礎的文件(或資料庫),這不是跟Wiki的精神相互符合嗎?但是跟過去幾個只有少數人參與的共筆或是手冊編寫;或是需要編寫網頁能力才能數位化的資料庫比較而言,Wiki提供了每個人參加、書寫的機會,而又免除了複雜的HTML標籤語法,讓文件(或資料庫)可以在眾人的維護下,讓內容不但越豐富,也讓內容可以不斷的更新、修正,結果就如Jedi文中提到的:每個人均奉獻自己的知識,而獲得全體的智慧!

在文件共享和資源分享的新觀念影響下,我覺得Wiki的書寫不但降低了【編寫網頁】的技術門檻(wiki使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html標籤),但又反映出人類心中的善:付出、合作與共享,讓我覺得是一種科技與人性互相結合的好機會。未來,學弟妹不需要重複寫一份內容七八成類似的上課空筆;前人所留下的好手冊好文章,也都會在大家的呵護維持下,持續更新,我們能更有時間獲取有效、有用且正確的資訊;騰出更多的空閒,作其他的事情,這不是很棒嗎?

最後,我會先跟我們的中華民國陸軍醫官BP討論,是否可以提供技術支援,安裝OpensourceMediawiki;然後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感到有興趣,而手邊又有編寫好的醫學資源想要分享的朋友跟我聯絡。最後,跟大家分享陽明大學醫學系93級的朋友們所做的【醫學快紀】,這大概就是我想從事的原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