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從加護病房看安寧療護

More about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書名很棒: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自以為是的愛、不捨和孝順做了最佳註解。作者陳秀丹,跟以往著書的作者不同,她本身是加護病房的醫師,把常在加護病房聽到許多想要「孝順」、「好好照顧」老人家這些令人為之氣結的心情,為了推廣善終的理念而完成了這本書。安寧療護在台灣也有20年,越來越多的醫師也從每天的真實臨床故事,記錄許多提供家屬和醫療人員參考的心路歷程與反思,而一位從事重症照護的專業人員的角度來談安寧,讓我們看看在安寧病房外的安寧故事。

我們常在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中,看著許多病患帶著呼吸器、氣切管、尿管或鼻胃管,終日陷在病床中,家人可能數個月才來一次。但,這時誰的錯呢?工商社會,要有多餘的人力照顧病人,的確有困難;照顧者對著整天無法說話,甚至沒有意識的家人,想起幾年前的他還是笑容滿面談笑風生,現在卻是面容呆滯,表情空洞,這折磨的是誰的耐心?久病無孝子的現代翻版不就是如此,如果這是醫療不小心造成的錯誤,我們是不是應該盡力避免,甚至終止這樣的不幸。 閱讀全文

2010生命旅程

2010年剛開始,發生了許多事情,也讓我成長了許多,也感覺緣份有時就是那麼巧。

四月份,一年前的林爺爺又回到門診。在我第二年住院醫師時,因為喘不過氣而來到急診時第一次見面,幾天後回到病房時,恰巧又是我照顧,從此林爺爺因為高血壓和慢性肺阻塞疾病,在我的門診定期拿藥,其中還因車禍受傷,檢查時因為顯影劑漏夜導致的皮膚發炎再住院;同時也因為五、六年前胃癌術後,在外科追蹤。直到一年多前,因為胃口開始不好,做完檢查發現疑似胃癌復發後,趕緊把他轉回外科和腫瘤科門診。四月份的某天,我在中央走廊遇到他的女兒,她說:好巧,我們正想找我的門診,雖然她不知道什麼是緩和醫療,但她跟爺爺純粹想要問我該怎麼幫爺爺緩解疼痛。那天,爺爺跟女兒又回到門診,他說:終於又找到我的門診了! 閱讀全文

善終評估不是評估善終

最近回病房時,有學妹這麼問:善終評估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因為善終評估,總給人有種彆扭的感覺,似乎評分太低,反而有照顧不週到的壓力;但評分太高,又覺得的往自己臉上貼金,灌水膨風。總之,這種感覺,似乎每個人都會遇到。

我覺得有句話很受用(忘記從哪位前輩那邊聽到的心得):到底是病人的善終,還是我們自己的善終?抱著渺茫的痊癒希望而往生者,難道就不符合善終嗎?即使那機率跟去賭博要成為億萬富翁的一樣低。那為何知道病情,了解末期,卻是善終的重要條件呢?我想:自始至終,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執著,因為執著達到與否,又加上前述的心理矛盾,讓這樣的過程,往往讓自己都覺得彆扭或不舒服。 閱讀全文

「安寧病房 殺手勿進」-真的安寧小說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
即時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More about 安寧病房,殺手勿進這是安寧照顧的創始人Cicely Sanuders的名言,是安寧照顧的最佳寫照,也是「安寧病房殺手勿進」這本書的核心價值。當老婆拿出這本今年四月剛出版,由高雄榮總安寧病房的家醫科─吳盈光醫師的創作小說時,我的確覺得很驚奇。這幾年來,越來越多從事安寧照顧的專業人員都出書了,例如較早期的許禮安,馬偕醫院的張明志、中山附設醫院的周希誠、署立新竹醫院的韋至信和成大醫院的趙可式博士,但這些書大都從案例,和個人的照顧經驗與感動為軸,所鋪陳出的感動故事和生命的深切反思,此書不論是否借鏡作者真實生活中的人物或經驗,以安寧病房和照顧為核心的創作小說,還是獨幟一格,令人想要翻開一瞧究竟。 閱讀全文

【電影】我的阿嬤是太空人觀後感

e59c96e78987-3你會怎麼跟小朋友說,去世的人去了哪裡呢?旅行、很遠的地方、天空或天堂都可以,不過說他們去了太空當太空人,是我最新聽到,也是最浪漫的一種說法

公視的人生劇展《我的阿嬤是太空人》用小朋友的角度,幽默輕鬆的探討安寧照顧議題。導演王傳宗也是另一片人生劇展《 芭娜娜上路》的作者,芭娜娜講得是老阿公與兒子間父子情懷,我的阿嬤是太空人則是一位罹患肺癌阿嬤與家人的故事,場景就在家中、醫院和我們熟悉的街景間轉換。 閱讀全文

生命的感動:閱讀「超越語言的力量」之後

更多有關 超越語言的力量 的事情「那也叫做治療嗎?病人還不是一樣會死!」。

很多時候,病患本身、家屬,甚至是醫療專業從業者,都會有這樣的質疑。雖然安寧緩和治療在台灣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但即使在醫療領域裡,這樣的聲音從來沒停息過,也些時候我感受到:在醫院裡安寧緩和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專業」,是因為原本的醫療已經無計可施,所以要讓病人有地方可去,並非所有醫師都認同安寧療護的積極療癒意義。如果你沒聽過安寧療護,也不了解藝術治療,或你是安寧療護的同道,那麼我要推薦你一本書:超越語言的力量。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