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志工再看「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More about 跨國灰姑娘 第一次看「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已經是兩年多前的事,那時候人還在台北,我是在捷運當中翻閱完這本書。雖然我自己沒有真實聘請外籍看護的經驗,但從工作環境中有許多外籍看護,讓我有很多跟書中有許多經驗的重疊,譬如:在醫院中也經歷了菲律賓籍的移工逐漸被印尼籍取代的現實;居家訪視時,聽到雇主怎麼區分不同國籍的看護移工,或是抱怨他們的「不乖」,都讓這本書的內容不再是生硬的學術書本,而是真實的分析與淬煉。 閱讀全文

【電影】台北星期天(Piony Sunday)

Piony2-台北星期天
趁著Emily回三峽阿公阿媽家,老婆和我難得有機會可以「出門」看電影,所以我們決定去光點電影院,要看首映(May 7, 2010)的台北星期天(Pinoy Sunday),沒想到首映座無虛席,票已受磬。索性買了今天早場的票,週末的早場電影,人總該比較少吧!先說電影播放結束後,導演何蔚庭現身,與觀眾來了Q&A與互動,也算是我們的意外驚喜吧! 閱讀全文

【閱讀】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

More about 跨國灰姑娘在街上、在醫院、在安養護機構,其實我們都跟他們距離很近,多數人都習以為常,以為經濟進步,人工昂貴的現代台灣就應該如此。金髮碧眼的人我們覺得是老外,黃色或黝黑皮膚的人我們稱為「外勞」,你沒有覺得很奇怪嗎? 在醫院、養護機構或去家訪時,常遇到外籍看護,就算不看數據,我都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他們對於我們老人、殘疾照顧網絡的重要性,但似乎很少人嘗試去了解他們。之前閱讀過顧玉玲寫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故事」後,總算讓我對他們的故事有更深的了解,也開始關注TIWA (台灣國際勞動協會)。全球化的浪潮,其實沒有讓我們的疆界彼此打破或模糊,反而因經濟不平等,被迫跨國界移動的移工,反倒讓我們台灣人出現焦慮的劃清界線慾望,還記得去年底在蘋果日報上,台北縣勞工局刊登的廣告,雖然要宣導「合法僱用」,卻把外籍移工比喻成「棋子」和「遙控機器人」,真的是不把人當人看。 閱讀全文

【閱讀】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的圖像痛快的看完一本書,然後又有深深的觸動,這本由顧玉玲所寫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就是最佳的代表。

當然,與這本書相遇,或是認識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都是老婆的遠見,從家裏的「2009年多元文化月曆 」到這本書,讓我對於TIWA這個組織,或是周遭生活的「他們」,能有更深切的認識。

家醫科的工作,很多時候要到病人家裏(所謂的居家護理) ,和到長期照護機構訪視住民,即使在一般病房或是安寧病房,也常遇到許多外籍看護。另一個深刻的印象,是在支援壢新醫院時,獨自看完一百多位,剛在中正國際機場下機馬上就到醫院報到的外籍勞工,一個個深邃的臉孔,有點慌張的眼神,我拿著用印尼文、泰文、越南文或英文的翻譯紙張,像警察盤問似的一個個問:你有沒有得過這些病?他們慌張,我卻因為「防疫」理由,面對許多出自來到異國的移住者,必須尷尬的執行國家政策,剛下飛機後,就要全身體檢,然後強迫抽血、驗尿和大便,不知道是我們的防疫網夠堅強,還是我們太恐懼!就如同書中提到的,外勞不能捐血,因為防疫理由,我們對這些藍領的、東南亞籍的、低階勞動者,有定期體檢追蹤和禁止捐血,但是白領的、西方的、投資型或技術型的外籍人士,卻沒有特別關注,似乎已經明顯的看出「防疫」背後的真實恐懼與歧視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