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沒有資優班:看芬蘭,想台灣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的圖像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Cherish Every Child),既芬蘭驚艷後,在台灣近來第二本關於芬蘭的書籍。不過跟芬蘭經驗有些不一樣,這本書全部都在談芬蘭的教育,旅居芬蘭六年的作者Yolanda,從對芬蘭教育特色的興趣出發,探訪了芬蘭境內的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學校,為讀者們揭開了連續多年,在許多國際組織的評比中都拿報佳績的神祕面紗。

40多年前,芬蘭進行了教改,從最北邊的城鎮開始,一路往南推動,改變了舊式「學、職兩軌」永不交集的制度,改革前芬蘭採取能力分班,但1985年終於取消了能力分班;在教改開始20年後,中央行政機關解除了對地方教育體制的嚴格規定,不再對教學內容與目標施加過多的管理,中央從此只負責釐訂課程大綱,而讓地方政府去真正落實第一線的自主教學,而這些努力成就了「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在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沒有制服、沒有督學、上課時間彈性自由、考試次數不多、學校不作排名、老師不作績效考核,也不標榜任何的菁英培養或競賽,評估和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自我改進,不是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 閱讀全文

【閱讀】看不見的北京:強大中國的另一面

看不見的北京的圖像最近三鹿牌的有問題奶粉,鬧的沸沸揚揚,在少子化的中國,讓許多父母親緊張的帶著小朋友到醫院做超音波,而鄰近中國的台灣,也成為這些毒奶粉的『外銷』受害區。不論台灣與中國在怎麼糾葛,台灣真的是很難從與中國的互動關係中脫身,不論是政治、經濟,都是如此。在2008的北京奧運中,中國向全世界展現了令人驚艷的能力,從各具特色的水立方、鳥巢、國家體育館,到中國風的開幕和閉幕表演,都讓人對於舊中國,新包裝的東方大龍,印象深刻。此時,有一本書叫做「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出版,讓我們對於近年來象徵「繁榮」、「進步」的中國,有一層不同的認識。

作者阿潑胡慕情,很用心的一開始做了不少有關奧運的功課,說實在話,要不是有這些關於奧運起源、奧運精神、聖火的由來與發展的介紹,我對奧運可是真的不了解。雖然奧運是運動盛會,但是從國旗進場、歷年奧運舉辦的紛爭來看,奧運要脫離政治本來就近乎不可能,但在看到「聖火傳遞源自納粹」的介紹後,對於奧運精神,會有全新的了解。對於中國政府,舉辦奧運的態度,書中提到:當北京當局以一種「國家文化」的強勢意象來表現時,也正表示他想以「國家」的角色來主導奧運盛會,而這樣的操作也獲得中國民眾的認同,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國家的光榮,全力支持奧運也是愛國的表現,這段內容,為中國政府在北京奧運前後與期間的最為,做了最好的註解和解釋。

閱讀全文

請叫我新移民女性!

在南部的第三個禮拜,我到嘉義縣新港鄉扶緣服務協會報到,即將展開為期兩個星期的社區學習之旅。從嘉義市往中山高速公路嘉義交流道的方向開去,約莫三十多分鐘,就可以抵達新港奉天宮前的中山路,然後左轉進公園路就可以看到在消防局後面的老人活動中心。

在4樓的扶緣服務協會辦公室裡閒晃時,看到夏曉鵑主編的「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這本書,突然讓我想起這一個多月在社區,尤其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衛生所時,遇到很多的外籍新娘,而衛生所內也有一名越南籍的通譯員,但自己其實對外籍新娘的瞭解,其實還頗少,往往都是從新聞媒體看到什麼「新台灣之子」問題的報導,或是外籍新娘延誤就醫致幼兒死亡的負面消息,而隱約也記得商周在「一個台灣 兩個世界 」中首次推出,且頗負爭議的湄公河畔的孩子 。而自己在看門診時,遇到這些外籍新移民時,雖然覺得用外籍新娘來稱呼他們,似乎有點不太妥當,總覺得這似乎含有貶抑的意思在,但也不知道怎麼稱呼她們才好。其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老化的農村,或是工資頗低的工作,甚至是不列入報酬的家庭照顧方面,這些外籍移民,替台灣貢獻不少,在我們想要消滅盤旋台灣上空的族群幽靈意識,不分本省人和外省人時,我們又去劃分出非芋頭,也非蕃薯的這一塊,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反其道而行。台灣,因為國際地位,不像歐洲國家,接受國際難民;也不像美國那樣,聚集世界不同種族的大熔爐,時至最近,因為經濟、社會因素,開始面臨新移民政策的思考,也開始學習如何面對、接納,甚至是跟新移民學習的心態,而台灣也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國家,也可以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國家。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