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誓原本有放交大:-不信你們去問開成和老師!呵呵

 

========================================

愛,在喜馬拉雅天空下的拉達克(Ladakh) (原新聞稿草稿)

201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印度拉達克Jamyang School國際志工服務團隊任務完滿結束歸國

 2012/08/17  

========================================

提到「國際援助」,台灣在此領域中擁有獨特的「特殊地位」,即在短短百年間,能從「受援國」身分快速地走向「援助國」角色。在這個從感恩到付出行動的過程中,台大醫院秉持著「健康守護,醫界典範」的發展願景,也主動在醫療援外行動中踏出了奉獻的第一步。其中,196411日由台大醫院醫療團隊組成的「利比亞醫療服務隊」,更是開啟了民間醫療援外的第一章節。因此,新竹分院依循著同樣理念,從2011年起組志工團隊開展國際醫療援助與健康服務計畫。

 從「2011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國際志工服務方案:東非坦尚尼亞醫療志工團」,到今年與國立交通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合作的「2012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印度拉達克Jamyang School國際志工服務團」,本院除了以醫療服務回饋國際社會之外,更冀望透過健康服務和團隊合作,開展醫療奉獻與社區健康服務的嶄新方向。

 今年本院醫療志工團隊透過多元專業及團隊合作,經由贊助單位群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HISON Electronics Corp.)提供服務經費,並請國際志工培育專業講師吳佳芳擔任本次服務專案顧問,國立交通大學服務學習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Jullay志工服務團、ASUS華碩文教基金會暨企業志工團隊、印度拉達克Jamyang School共同合作,以「援助服務專業化」、「團隊合作」、「在地觀點、賦權化與永續經營」來開創醫療志工服務的新里程碑。其中,本院志工團主要負責「衛教、健康評估、設置保健()自營系統」等服務項目,交大華碩電腦志工團隊主要負責「能源及網路資源之設置與維護、學童課程志工教學、協助醫療志工團衛教及健康評估服務」的服務項目,Jamyang School則以協助志工團隊食宿及交通安排、共同設計出符合當地需求及使用的健康服務方案及能源資訊設施為主。

 本次醫療團成員為:團長楊昆澈醫師(家庭醫學部)、副團長專案傅俊閔醫師(小兒部)、藍艾茹及傅綠華兩位護理師(護理部),主要負責「專案執行與事後評估」;企劃室羅翊婷副管理師及專案顧問吳佳芳講師,則負責「協調聯絡、專案規劃與成果分析」。服務期間為2012/8/0208/16,為期15天次。本次志工團的主要工作項目為:「協助衛教資訊之教學應用與內容調整」、「進行學校之健康協助服務與評估」、「協助設立保健()自營系統」,並在完成服務之後,將健康評估結果與保健室設立資訊移交學校,並協助共同設計相關管理手冊(英文及拉達克文同步,佐以圖片說明輔助)。 閱讀全文

健康不平等:數位落差與死亡率

碩二的上學期結束了,因為擔心學分不夠,我修了一堂「社會與健康」,期末的時候要針對有關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作些討論。做了些網路功課後,我決定以各縣市的「數位落差」與「標準化死亡率」來作些討論,雖然不是什麼正式的研究,不過結果挺有趣的,開始覺得統計真的可以玩一些有去的東西,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

所得分配的高低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在很多的討論中都已經被證實,至於所得的高低代表的意義可能很多,它可能代表相對地位、可運用資源的多少。在現代的資訊社會,電腦與網路已經是大量資訊的承載處,使用電腦與網路已經似乎是標準能力,雖然沒有電腦與網路,並非是不能生活,但是透過到電腦與網路,可以提高生活便利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種「資訊取得的能力」,過往資訊取得的能力跟教育程度有相關,而如今資訊素養與資訊應用能力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能掌握及運用電腦及網路,能改善生活素質與社經環境,相對的,不具備這些能力者,將可能落入較低的社經環境,所以使用電腦機會的多寡及運用資訊科技能力的高低,除了可能是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而間接的可能與健康指標有相關。 閱讀全文

紅透天的「葉」醫師

今年初,就是台大醫院用葉克膜讓一個無心的病人,從死亡邊緣成功等代換心之後康復 的大事。說實在的,葉克膜這項東西的概念,其實不會讓人很訝異,畢竟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而洗腎行之有年,洗肝技術也不成難事的條件下,用人工機器代替心臟功能,也並非不可能。葉克膜這東西,在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玲和星星王子從鬼門關被搶救回來,火速走紅,我在第一年住院醫師的時候,恰巧到心臟外科,更是一窺「葉大師」的真實面貌,常常可以看到,病患的胸腔被打開,然後接著幾隻導管,然後床旁邊接著台機器的情形。

年初的時候,院內舉辦了「安寧緩和的討論會」,這是院方規定第二年以上的住院醫師一定要參加的學習活動,當天來上課的,當然包括著名的柯文哲醫師。柯醫師一上台就澄清:我姓柯,不是姓葉,因為葉克膜實在太有名,讓很多人產生錯覺,以為他就是「葉」大師!過去台灣對於安寧緩和的概念,大多是指那些癌末病患,但這幾年各式各樣的人工機械實在太發達,洗腎病人的存活率大增,用葉克膜在台大曾經床下117天救活的病例,最久還用過六個月後來往生的病例,柯文哲說:在這個年頭,只要是「單一器官」衰竭,能不能活基本上只是「經濟」問題,而非技術問題,所以只要口袋有錢,門路有通,不論腎臟衰竭、心臟衰竭或是肺臟衰竭,都是有活路口走。 閱讀全文

窮人的慢性病

prevention strategy2005年,1750萬的人口死於心血管疾病,占了全球死亡數目的30%;在這之中,760萬人死於冠狀動脈疾病,560萬人死於中風。以前我也提過,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經呼喻過大家重視中低收入國家(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的慢性病一樣,上一期的Lancet也指出相同的問題,當然也再次確任Population-based strategies和High risk based strategies 同等重要的事實。 閱讀全文

G8再度聚頭in 2007

在德國的G8抗議人士,針對全球暖化的問題,水陸雙棲地做出激烈的抗議動作,依舊為八大工業國的高峰會,添加了一些惹人注意的花邊。大家還記得2005年的G8嗎?那年,全球掀起了聲援救助非洲的活動,甚至舉辦了大型的Live 8 音樂會,眾星雲集引起全球注目。那年擔任主席的英國首相布萊爾還說:It is a beginning, not an end…會中大家也承諾在2010年前,每年要增加250億美元,以達到每年援助非洲一年500億美元的目標,如果目標可以達到,那麼就可以讓非洲的HIV病患可以得到基礎的藥物治療,並在搭配取消非洲國家的外債後,可以改善非洲國家的經濟狀況。 閱讀全文

當人不如狗!?

在最近一期BMJ 的letter中,有篇標題叫做「It's not a question of dogs or babies」,文章是一位獸醫師Andrew A Gardiner所寫的,主要是針對前期的一篇文章「Not even a dog's life」的回應。「Not even a dog's life」的作者Raymond Towey,一位烏干達工作了十多年的英國籍麻醉醫師,在回到英國後,受到re-entry shock後,針對已開發中國家中的動物,已經可以接受開心手術,但在烏干達,這樣的病患只能回家等死的慘狀,有感而發所寫下的感受。

獸醫師Andrew A Gardiner對於Raymond Towey文中,對於動物能接受開心手術一事,提出更細微的見解。就如同他的標題 It's not a question of dogs or babies一樣,他認為人們為別種的有感情的動物身上(sentient beings),絕對不敷淺,也不可悲,他甚至引用甘地的話:you could judge a nation by the way it treated its animals,來強調他的立場,他也再度強調發展中國家沒有先進的醫療,不事因為已開發國家中動物的先進醫療所造成的浪費,而是因為全球的總體經濟(macroeconomics)和政治(global politics)所造成的。 閱讀全文

疑雲殺機與廣泛抗藥性肺結核(XDR tuberculosis)

XDR TB in World (by qjhouse)大年初一晚上九點多,把電視頻道轉到HBO,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神鬼傳奇中的瑞秋懷玆(Rachel Weisz),然後接著是令人熟悉的非洲畫面,吸引我看完這部電影。電影的核心很簡單,首先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然後再藉此反省西方世界剝削黑色非洲的事實。

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在肯亞(Kenya) ,敘說一個肺結核新藥物的臨床試驗,如軍火商惡毒般的大藥廠因為看到了廣大的市場利益,在缺乏足夠的臨床證據證明藥物的有效和副作用(毒性),透過英國政府,在當地進行違反人道的臨床試驗。其實,原本的主題應該是相當沉重的,但在巴西導演Fernando Meirelles 的手下,讓這部電影以一種有反省性,但又具有好萊塢戲劇性張力的方式來表現,算是值得一看的佳作,只不過我實在不了解,為什麼原本叫做The Constant Gardener 的電影,會被翻譯成一步劇情懸疑片的片名呢? 閱讀全文

正視低收入國家的慢性病窘況

Major diseases in all countries前年服役時,就曾經思考過在發展中國家,慢性病患未曾受到重視的困境,只是那時候是從週遭環境觀察和工作經驗所得的結論。在糖尿病藥物的募款活動時,也有很多人提出這樣類似的疑問,在發展中國家(或是大家泛稱的非洲、落後國家),不是都以感染性急症為主嗎?在回答這問題前,其實我早就想過這問題, 也發現國際醫療援助組織,總是把焦點放在瘧疾、肺結核、或是AIDS的治療或預防上,但卻鮮見慢性疾病的論述。恰巧這期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也把這議題拋出來討論(Expanding Priorities — Confronting Chronic Disease in Countries with Low Income ),可以把這問題回答的更完整。

對於低收入國家的慢性疾病治療,我之前的想法跟文章的論點類似。在純粹的cost- effective方面考量起來,感染性疾病(包括瘧疾,HIV、AIDS和肺結核)只佔了全世界死亡原因的10%,低收入國家的12%,但我們確傾盡全力把所有資源挹注其上,對於慢性疾病確毫不關心。再來,更要打破一般人錯誤的刻版印象與迷思,首先,慢性疾病是富有國家才有的問題,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看到圖表,發現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而死亡的分布比例,其實很類似,所以慢性病並非是已開發國家(富有國家)的專利。第二,慢性病是老年人(elderly)才會有的疾病,根據2005年的WHO報告,死於慢性疾病的人有1/4是小於60歲。

閱讀全文

龐貝氏症的啟示

遠見雜誌 ,台灣新希望(Society)的專欄,就像它本身的名字一樣,可以看到台灣各方面正在轉變或台灣較少被人所提及的成就,看完四至五個頁面報導後,至少會讓你覺得台灣社會不是只有政治口水和殺人放火的駭人新聞而已。十一月份的雜誌裡,就有看到最近發生在週遭,但是自己卻不知道這項偉大成就的故事。

龐貝氏症 ,是肝醣儲積症的第二型,是一種溶小體儲積症,病人因缺乏Acid maltase而導致肝醣堆積,典型的表現會在一歲前出現肌肉無力、心臟衰竭的症狀。這些小朋友,每兩個禮拜要入院接受酵素補充治療(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以確保體內的肝醣可以正常被代謝。我曾經看過那瓶酵素,商品名叫做「Myozyme」,藥廠是叫做Genzyme 的公司,在電腦系統中,還需要特定的密碼才能從藥局拿回這瓶藥物,而從來沒有想過這瓶藥物跟台灣會有關係,而自己也意外的成為這個改寫世界醫療史的旁觀者,全國目前少於10位病童,而我已經接待過其中三位小朋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