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M型社會,是從之前家裡還有訂閱商業周刊,其中一期「M型社會來了」中所得知的。對於經濟門外漢得我,當作吸收新知,而大概就從那時候開始,M型化這個字眼,似乎就常常在各種報導種被引用,突然之間什麼現象都用M型化作解釋,似乎有點過頭,雖然現在這個字眼似乎退燒了,但我對這本書「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仍感到興趣。
總之,書中主要想要提倡的主張就是:在日本,中產階級逐漸消失,財富分配將往兩極移動,成為最富者和中下階層即下級階層為主的社會結構。比較有趣的是,書中的第一章,就對於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所提出的通化緊縮觀念有所批評,在大前研一看起來,景氣循環是錯誤的概念,他認為這是經濟無國界化及數位化所形成的價格正常化過程,景氣只是繼續在長期衰退。我對這部分的論述或作者對克魯曼的批評,不是非常了解,不過書中倒是引用了各式各樣的數據替M型社會建立起背景架構。
就姑且M型社會的事實是存在的,作者開始就針對廣大的中下階層,提出許多讓營業額成長的方法,譬如「崇景自由之丘」,提供價格中下階層,感覺中上階層的商品與服務;和「新奢華(New Luxury)」,提供中下階層的顧客,覺得有點勉強,卻想獲得的商品服務。這本書的前三章,從M型社會來了,到建議企業策略的轉變和對中下階層建議的意識改革,我到覺得沒有啥不妥,甚至有些還是值得學習,譬如作者批評日本父母拼命的讓孩子去補習,但補習班卻不能教導孩子人生的意義及生活方式,不如多花點時間跟孩子對話;或是崇尚品牌的迷思,買房和買車的偏見等等,倒是可以最為生活上的建議或參考。
對於讓中下階層過好日子的處方,大前研一所提出的主張,其實就是全面的市場開放,讓生活物價大幅下降。日本政府的高額農業補助金,在作者眼中看來是個愚蠢政策,他認為用這筆錢來進口國外的食糧或在國外購買水田,進而可以讓都市近郊的農地獲得解放,變更為住宅地,那麼可以讓食價變便宜,也可以讓大家都有房子住,解決高漲的土地和房價困難。我認為這樣的推理,實在太簡化,綠地和農地的使用,應該不是只有生產這個價值,譬如綠地對於都市人生活的調節,生態環境的利益等等都未列入考量,似乎在大前研一的眼中,這些都不重要,在全球化之後,似乎日本只要專心進口農作物,就可以解決不少問題,這種全面開放的「自由化」,雖然我提不出有力的證明,但似乎把問題太簡化了。況且,要達到價格中下階層,感覺中上階層的商品提供,很多是利用減少生產成本的方式,譬如把工廠移到人工便宜的地點,利用一條鞭的方式,減少轉手被賺取利潤的機會等等,至於產品怎麼被製造,外國工人怎麼被對待,似乎都不是重點,因為「價格」決定一切,我想這種壓低售價,提高利潤,但是卻忽略重要的生產過程中的公平面向,是比較危險的觀念。
不過,作者在社會結構改革的部分,倒是提出有趣的想法與建議。原來日本跟台灣一樣,公務員就等同鐵飯碗,而且還領有不合理的薪資,至於日本的學校老師,也是一但領有資格就等同終身不會被炒魷魚,都是作者覺得不平且需要改革的問題。我想,台灣政府也應該要好好考慮一下,如何精簡政府,讓公務人員有效率,不能讓大家都想要做公務員阿!如果作者的引用資料是正確的話,公務員可是名列日本父母想讓孩子從事的業種前一二名呢!
這本圖文並茂的書籍,對一般讀者來說,閱讀起來其實很輕鬆愉悅,只不過當這本書出版時,對台灣造成的旋風,應該還是部分來自出版業者的推銷吧!少數人擁有大部分的財富,這個事實似乎一直如此,只不過是M型社會這詞,取的真是好,突然之間給人換然一新的感覺。雖然大前研一提出很多的做法,但是在處理開放市場解救經濟這部分,我覺得還是太粗糙,全球化的自由市場不是解決所有經濟問題的良藥,譬如書中對於銀行應該要讓他倒閉,和近期的金融風暴中,克魯曼建議政府應該要接管銀行有所不同。總之,這本書閱讀起來很輕鬆易懂,對欲教育的重要性和批判充斥冗員的政府機器,我覺得都很贊成,但是對於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倒是抱著比較懷疑的態度,看完這本書後,讓我開始想要研究保羅‧克魯曼的書,或許有更精闢的見解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