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沒有資優班:看芬蘭,想台灣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的圖像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Cherish Every Child),既芬蘭驚艷後,在台灣近來第二本關於芬蘭的書籍。不過跟芬蘭經驗有些不一樣,這本書全部都在談芬蘭的教育,旅居芬蘭六年的作者Yolanda,從對芬蘭教育特色的興趣出發,探訪了芬蘭境內的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學校,為讀者們揭開了連續多年,在許多國際組織的評比中都拿報佳績的神祕面紗。

40多年前,芬蘭進行了教改,從最北邊的城鎮開始,一路往南推動,改變了舊式「學、職兩軌」永不交集的制度,改革前芬蘭採取能力分班,但1985年終於取消了能力分班;在教改開始20年後,中央行政機關解除了對地方教育體制的嚴格規定,不再對教學內容與目標施加過多的管理,中央從此只負責釐訂課程大綱,而讓地方政府去真正落實第一線的自主教學,而這些努力成就了「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在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沒有制服、沒有督學、上課時間彈性自由、考試次數不多、學校不作排名、老師不作績效考核,也不標榜任何的菁英培養或競賽,評估和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去自我改進,不是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

我看到上面的這些芬蘭的教育簡史後,覺得過去幾年來,台灣不是也這樣嗎?印象中我在讀國中時,台灣開始暢行「常態分班」,我還讀了兩年的常態分班,直到第三年,學校終於受不了大環境的壓力,又開始回復能力分班。台灣現在不是也採取「一綱多本」嗎?雖然我對教育不專門,但就一般民眾的身分感受而言,這彷彿類似相像的過程,唯一的差別是台灣的教改,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不但是家長沒信心,連老師也都不相信和喜愛。這當中,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最根本的芬蘭教育信念是:他們尊重每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建立學生的閱讀習慣、日常生活技能和數理解析能力,他們強調的是「基礎」,認為穩固的基礎是所有的一切,他們花費最多的人力和經費在基礎教育,而不是反覆訓練來應付考試。芬蘭教育不斷強調「平等、品質、公平」,不做老師的評比,因為這會扭曲和造成不必要的影響與競爭,況且數據人人會做,樣子大家都會裝,評比又有何意義呢?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起跑點也不同,硬是要比較,只會造成功利與惡性競爭。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不斷強調:不讓ㄧ人落後。他們的做法,不是把後段或弱勢的學生,抓來課後輔導或是集中教學,他們會創造「零年級」來調整學習步伐,挹注龐大的教育資源在這些學生,目的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關注每個個體,讓他們用自己的腳步,走完長遠的人生。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閱讀呢?芬蘭人都有普遍的共識,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學習和生活技能,所以在閱讀環境的塑造部份,芬蘭可是做的可圈可點。芬蘭全國,不包括教育機構,光是各市鎮中的公立圖書館,就有近千座,而且各圖書館間的書籍、報章雜誌、期刊、CD和DVD等等,都是全國網路資訊化,在任何一個圖書館,都可以瀏覽自己的借書清單,也可以跨館預借。即使身處北極圈的「偏遠」小鎮,還有以大型巴士建立而成的流動圖書館,載著書籍、影帶、DVD和CD,定期在瑞典、芬蘭和挪威三國的邊界上,服務各社區,這種落實平等的精神和做法,真的很令人佩服。

在芬蘭驚艷這本書裡,作者吳祥輝曾經大大讚賞芬蘭的教科書,在此書中,作者Yolanda也是大大讚賞了芬蘭出版商與編纂者的用心,我印象深刻的是芬蘭數學課本中,利用全世界的高樓,台北的101和巴黎鐵塔等建築物,來教導加減法,不但有趣,也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入在數學科目中,的確可以看到編纂者的用心與博學多聞。到此為止,我認為都還不是這本書最精華,最精彩的是作者深入芬蘭偏遠地區,親自考察和訪問各地的學校,更能讓人體會到芬蘭貫徹教育平等的決心和理念。

書中的一句話,可以表達在參訪那麼多學校後的心得:怎麼都一樣!千偏一律的一樣,有營養午餐,有藏書豐富的圖書館,有高水準的教科書,和完整被貫徹的相同教育理念,和基本素質優良的教師,「了無新意」的一樣好,就是芬蘭基礎教育的特色。偏遠地區的小朋友,郡市當局提供免費的計程車,讓孩子們可以安全、便利的接受國家義務教育;殘障學生有個人助教和校方配發的科技設備,幫助他們跟一般學生一樣上課,即使是肢障的學生,都能順利的進入泳池游泳、沖洗;糖尿病的小朋友,學校會幫他準備特別的午餐,讓他不會覺得與眾不同。教育體系真的很崇尚平等,將整體社會的教育成本,盡量關注運用在弱勢者的身上,希望社會群體每個人都一起好。

移民孩子的教育,芬蘭也很用心。不像台灣社會把新台灣之子和新移民女性,當作阻礙社會進步的拖油瓶,芬蘭則是把這些多重國籍的外來人口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當作他們重要的資產,邁向國際化的助力,因為觀念不同,台灣做的是補救教育,芬蘭則是積極的輔導和協助,也強調保存移民族群的文化根源和語言。作者說得好:一個小國是經不起任何巨大的社會負成本,如果教育也呈現M型現象,外來移民逐漸被推入閉塞、孤立、被排斥的深淵,那是最悲哀不過的社會群體自我割據!

這本書,從芬蘭的制度到作者的親自採訪和體會,呈現了芬蘭這個小國,令人稱羨的教育成就,雖然作者從來沒有直接對台灣的教育現況提出見解,但在字裡行具間,讀者應該能感受到一樣身為小國的台灣,其實面臨的問題,部份跟芬蘭很像。填鴨式的教育,惡性競爭的考試、評量,這些問題早已存在多時;一綱多本的多元教育方案,被貶低的一文不值;對於新台灣之子的社會偏見,和彆腳的輔助措施,你會發現,原來在這些差異的根本在於:我們對於平等、公平的價值與信念,根本不信道,也不在乎!改變不是一蹴可幾,信念必須正確,做法才不會偏激或投機取巧,希望不只是教育相關人士閱讀本書,而是所有人都能體認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和公平社會的重要性,讓我們的教育不再以奧林匹亞物理或數學的金銀牌為傲,我相信:均質且良好的基礎教育品質,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好,公民更有判斷力,營造出新的社會氣象。

在〈【閱讀】沒有資優班:看芬蘭,想台灣〉中有 4 則留言

  1. 你好:
    偶然的機會中逛到此網站~對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我而言,這篇文章其實是不陌生的。我認為教改的失敗,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一綱多本、九年一貫制度,台灣一味的仿美國的制度,但忽略了台灣社會長期受到傳統升學觀念、聯考制度的影響,只要存在升學的競爭,學生很難培養自我閱讀的習慣,師長們的教學也是以考試、學科為中心。
    北北基聽說現在已經改為一綱一本了!

  2. 是阿!所以我才說,我們相信「公平」的存在,或是公平是需要努力的事嗎?

    不過話說回來,改變也不能期待很快就看到結果,特別是價值觀的部份~~

  3. 自動引用通知: 【閱讀】成就每一個孩子 | Quintin.穿越浮世繪

  4. 自動引用通知: 【閱讀】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挪威七二二屠殺案 | Quintin.穿越浮世繪

Joanne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