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邊境漂流:援助的悸動與事實

邊境漂流的圖像 邊境漂流(Drifting along the Border),是在泰緬邊境2000天的台灣青年賴樹盛(Sam Lai)的紀錄。Sam的部落格─邊境漂流 ,大概兩三年前,就在我的Bloglines的訂閱名單中,從那時候我開始知道,原來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長期 在泰緬邊境,從事人道關懷的工作。
我很喜歡這本書,Sam在書中,沒有提及詳細的工作內容,倒是詳實、感性的紀錄自己出走、遇見、與當地人同行、反省、然 後繼續向前行的點點滴滴。許多的內容片段,都讓我想起以前在聖多美島上的許多矛盾、困惑和衝突,當Sam因為身為援助工作者而擁有進出營區的自由,覺得難 堪時,我也想起以前在Neves醫院裡看診,雖然常常缺電,在沒有電風扇的診間裡滿頭大汗,但太陽西下後,我又回到有水、有電的宿舍時,對於夜間只能點蠟 燭值班,必須提河水清潔煮菜的同事們,感到愧疚,真是心有戚戚焉。

漂流過境的緬甸難民,只能非法的在泰國邊境內從低階的勞動工作,不懂泰文、又深怕抱怨後失去工作被驅逐出境,他們只能 用最大的勞力,但卻賺著不到應有的苛刻薪資,即使生活艱難,又處在不公平的勞工待遇和隨時被逮捕遣返的環境中,他們仍覺得在這裡的生活要比在緬甸家園好上 太多。不要覺得泰國很可惡,我們台灣人,對在境內工作的外勞,又文明到哪裡去呢?書中有一段:難民營泰國官員跟Sam閒聊時,突然提起他有不少泰國朋友都 到台灣工作賺錢。他很感謝台灣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給泰國人,讓他們改善家計。最後,他認真的對著我說:「當你們來到泰國時,如果能夠感受到一份泰國人民的 和善,那麼,我希望你在回台灣以後,也能夠將同樣的和善帶給我的同胞,好嗎?」這段內容,讓我感受到漂流人們的無奈與心酸。

從辦學校、利用河水架設小型水力發電設施、在地自助團體成立的「學校衛教隊」、和克倫青年志願服務隊,都是在地居民自動 自發,在各方協助下,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勞力、技術和知識,協同合作下的成功例子。在貧困艱難的生活環境下,延續自己的文化,即使漂流異鄉,還是自力救 濟的辦起屬於自己的教育,有人願意教,那就是老師;有孩子願意學,變成了學生,即使是茅草屋,加上幾個塑膠墊,都可以算的上學校,看到這樣的情形,你能不 感動,你會不想協助他們嗎?許多Sam的朋友,都是這些自助團體的中堅幹部,憑著守護來自家鄉同胞的心願,即使面對環境無情的打擊,他們仍挺著腰桿,擔負 著外人難以想像的沉重負擔,一點一滴的持續付出,有時想到這裡,突然覺得人生中,只有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會覺得人生再苦也會有希望,再苦也比不上他們所受 的折磨與痛苦,在艱困的環境裡,他們都能繼續勇敢向前行,那自己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在最後的卷五─我,不斷的旅程,很適合給想從事海外服務或投入國際援助發展工作的人閱讀,一方面是Sam的自我省察,二 方面也是許多從事海外服務的人心中想問的問題。Sam說:「不是他們需要我,而是我需要他們」,因為遠離、漂流,在異鄉的土地上,發掘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生 命節奏,離開忙忙碌碌的家鄉,更能清楚、冷靜的檢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幾年前,我在巡迴醫療車裡,顛簸地在山中的石子路上前進,看著山中部落的木屋,海 邊群聚的高腳屋,耳朵聽著陣陣的海浪聲時,心中更確定自己想要的人生旅程是什麼,難怪Sam會覺得留在邊境,是因為他需要這群真誠的夥伴和環境,讓他更看 清楚自己的懦弱和心中最真誠的想望。

就像Sam說的:在這段人生旅程中,單純的想投入一份志趣相符的職業,而不是要當什麼無私的奉獻者,也無須被視為樂於助 人的小天使。這句話,作為「為什麼要去海外工作」的回答,在也適合不過了!這無關外人給予海外工作者的光環,也無關宗教式犧牲精神的奉獻,而是自我的成長 與進步。在那樣的環境,看到許多當地人的貧困、許多人的苦難、無奈的生活現實和壓力,不斷挑戰自己的良心與理智,然後更能發現自己心中的軟弱與無力,更能 了解自己真的很渺小,也很「平常」,這是最大的收穫,才會不自我「膨風」,或自以為是。

書中另個值得大家深思的是:到底國際觀和全球視野是什麼?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前往海外參與公益旅行或服務活動,這麼多的海 外經驗,是不是就等同國際觀和全球視野呢?還是要國際觀就必須要出國呢?書中提到:所謂的國際觀並非僅為具備流利的英語能力,或一昧追求先進國家的高度文 明…。老婆最近有承攬幾個學生的海外服務計劃,對於參與人員資格審查時,必須具備「優秀」「良好」的英語能力,感到非常不贊同,這種把海外服務弄成高 水準、高知識分子的格調,真的很令人生氣,似乎要英文講的好,才有資格去「服務」他人,這種趨勢,也反映了目前台灣對於海外服務的錯誤想像和侷限。關懷弱 勢,了解世界趨勢和不同文化、地區人們所遭受的共同問題,應該是國際觀和全球視野的主要核心,在走出去之後,大家如果能理解並關心台灣的外勞、新移民和新 台灣之子的困境,那才是真正環觀的國際視野。

我認為,這本書的出版,為這幾年來台灣青年,如火如荼的公益旅行和海外服務的狀況,做了一個很好反省和緩衝。這幾年來, 從連家恩、宋祥瑞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人名,跟Sam都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求學經歷,走入海外服務的因緣際會也都完全不同,很確定的是這些海外經驗,都 讓每個人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衝擊和影響,但Sam對於結構上的分析與反醒卻更為深入,讓每個年輕人有信心,並且能夠了解人道援助、國際視野的真正核心,能夠 檢視自我,了解差異,平等對待與合作,才是邊境漂流要為我們帶來的最大價值。

我想要分享的書中的話:

  1. 理想是接受這樣的現實,謹慎因應生命歷程裡所有可能的遭遇,仍願意去嘗試調整自己和改變社會,發自心底相信這樣的現實世界,能夠也必須因為人的努力而有所改變。對我而言,現實與理想並非衝突的,而是一體兩面同時並存。
  2. 我常覺得人生很苦,但自己的人生再苦,也遠比不上難民所受的苦難折磨吧?他們都可以勇敢面對人生,那我們又為什麼不行呢?
  3. 如果我也像這竹牆高腳屋裡的難民一樣,無法運用自己的權利與意志,決定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我將如何壓抑內心對外界的想望?

在〈【閱讀】邊境漂流:援助的悸動與事實〉中有 3 則留言

  1. Hi Quintin 你好,

    大約也是三年前,因為梅道診所中文部落格的關係,
    開始閱讀起穿越浮世繪的文字.

    今天,真的很驚喜能讀到你對於'邊境漂流'的分享,
    曾經漂流至聖多美島嶼的你,讓我們雖未曾碰過面,
    確仍得以跨越時空分享著許多相近的感受.

    繼吳祥輝向你徵詢文章引用後,(我是被老師教壞的)
    也希望你能同意,讓我將這篇文章轉載在sam的部落格上.

    祝 安好

sam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