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百大良醫,我們還要什麼?

商業週刊 的1067期推出「百大良醫 」專題,提供民眾就醫的參考,和樹立好醫師的榜樣,總編輯王文靜更以自身的經驗,以她總編輯頭銜的知識份子,在醫界高牆外的焦急和慌張,最終和同仁並肩作戰,披荊斬棘,推出立意這份良善的調查報告。

報導出爐後,有人針對評分方式感到質疑醫療品質內涵的爭議 ,或醫療品質資訊的缺乏與落差等提出不同的批評與想法,的確讓我們反省這破天荒的大報導,會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對於打分數的方法,商週原本就有詳列他們的評分方式,主要是透過專家推薦調查,綜合所得;至於醫療資訊的提升,的確是醫界和政府必須對民眾應該負起的教育責任,這我也不用多說,但是仔細看完這次專題後,我一點都不訝異會有這種專題的產生。

讓我們看看,除了這次商周專題外,其實在資訊爆炸,醫病關係大為改變和醫病落差逐漸縮小的最近,早就透露了這樣的訊息。2007年康間雜誌編輯,出版了「找對醫師看對科 」;2008年二月出版的「一定要看名醫嗎? 」,或是著名作家劉墉寫的「我不是教你詐:醫療真面目 」等等,都是名醫文化的省思,高品質醫療渴求希冀的見證。在這麼多的書籍、雜誌和新聞媒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專科化的台灣醫療環境,真的是令人驚嘆和匪夷所思。

台灣的醫療,的確是可以說是獨步全球,便宜又大碗的特色,讓許多長期旅居國外的華僑,都還是會飛回台灣接受醫療。從百大良醫裡羅列的11科,可以看到從來不把家醫科或是任何基層醫療的服務醫師包括在內的思惟;劉墉雖然在醫療真面目裡建議「有病先找家醫科醫師」,但卻把家醫科醫師只是負責把關和過濾,把愛大驚小怪的病人擋下來,把可能大有毛病的人移上去。所以呢?別說一般民眾捧著書找名醫,連我們的名人作家、或是所謂的知識份子,從來沒有對基層醫療看上眼,就算有,只是覺得是個過水棋子,充其量是個篩檢員角色。號稱聰明病人必看得保命技巧的「找對醫生看對科」,其實也是充滿專科至上的思惟,偏偏這些書通常又受到很多名人的推薦,結果台灣民眾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家庭醫師,決定要看哪一科。

大眾對於醫療的判斷,或是對疾病的照護認知,早已被器官和醫療品牌分割的七零八落,醫病關係的建立,親切的態度或是優質的服務不是最重要的條件;專業的認定,似乎跟醫院很難脫勾,只要在醫院白色高牆外的醫師,同等放棄成為好醫師的首要條件,因為他們沒有醫院品牌的光環,但卻背負著拿病人健保卡亂刷騙健保局錢的陰影。醫學不斷往高科技發展,已經到了分子生物和基因的層次,新療法和治療日新月異,期待的就是讓生命延長,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在我們期待各式各樣的藥物或手術,可以帶來新的治療展望時,我們似乎忘了在社區,一般民眾的最基本健康照顧需求,很多是健康知識和態度的詢問,甚至是適當的健康篩檢和長期的健康管理;也忘了醫療絕對不是醫師的一人團隊,獨大醫師,卻忽略其他醫療相關人員的參與,這絕對不是「滿足國人對醫界資訊透明化的需求」的正道。

生藥科技、頂尖的醫學研究,的確是政府值得投資的方向之一,但我實在不認為這可以作為照顧全民健康的指引,在健康照顧方面,到處林立的醫學中心或有名的良醫,絕對不是全民之福,我們需要的是每個紮實且運作良好的基礎醫療單位,才是因應之道。良醫如果只存在醫院的高牆內,專門處理複雜要高深的疾病,那誰來陪伴一般民眾與「尋常」疾病一起生活和共處呢?在人口已經老化,疾病逐漸慢性化的時代,醫師早已不是治癒(Cure)為主,而是應該以陪伴病人,與疾病和平共處,在社區裡快樂生活,在地老化才是讓健康照顧普及化的重要內涵,或許,商週應該做一個【台灣百大厝邊好醫師】才能好好的平衡他原本的兩個目的:「滿足國人對醫界資訊透明化的需求、樹立好醫師榜樣。」我們當然希望每個醫師都是良醫,但報導中所捧吹的最有愛心、最有耐心、最專業、最好溝通的特色,固然都是每位醫師都應該有內涵,但就像OJ在文章所說的:「好」這個字的意義被化約成個人的德行與能力,更多影響醫療品質的問題將被忽略 。許多制度和架構上的瑕疵,將在吹捧道德個人化的同時,犧牲了被討論和改進的空間。

商週會做出這種專題,想必是社會上也有某種程度的期盼或希冀(至少主編有這種渴切需求..),但我只想提醒民眾,不要忘記給厝邊的好醫師掌聲和讚美,畢竟還是很多好醫師正在努力;也希望商週不要僅用這種聳動的標題,凝聚吸引力,觀看之前的大象男孩和機器女孩專題,討論的面向就比這次來的周全許多,是不是好醫師,如果都指濃縮成個人道德面向,卻忘記制度面,甚至是病患就醫時該有的正確態度時,就太粗糙和可惜了;而過於傾斜的專科與次專科的就診模式,是否可以讓全民健康品質提升,也到了應該好好檢討的時刻了,這是我看完百大良醫後的感慨與反省。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