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實在太進步,所謂的預防醫學,已經從過去的健康生活型態,進步到各式各樣的科學營養補給、生機飲食、或是各是各樣的醫學檢查。目前,健保局有提供40歲以上3年一次;65歲以上1年一次的全民健保檢查,而各家醫院或是專門的健檢機構,更是有量身定做,從平價優惠到高級全套的健康檢查套餐,都讓許多關心健康的民眾趨之若鶩。民國95年癌症死亡率依序是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胃癌…,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時時擔心這些癌症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算每各月都照一張胸部X光,然後也發現了早期肺癌,也不見得可以活的比較久,所以,怎樣的檢查算仔細,哪些檢查才算周全,越貴越多的檢查,真的就能夠保證你的健康嗎?
就以男性專有的攝護腺癌為例,因為直接抽血就可以得到一個PSA數據,所以在很多的健檢套餐裡,都有包含。最近的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Am J Prev Med. 2008;34:164-170),就告訴我們這些檢查弔詭的地方。雖然接受PSA抽血檢查的人,比較容易被診斷出攝護腺癌,但是卻沒有證據顯示,即使這樣對於整體的死亡率有任何幫助,話說回來,許多人在最後會收到一份報告書,上面會打出所謂的正常值範圍,譬如PSA的正常值為4ng/ml以下,但是4.1,4.5,或是4.9的數據,又能夠告訴我們什麼呢?在高貴一點的報告,可能會多檢查一項free PSA,然後由free PSA與PSA的比值;或是每年PSA值增加的速度來告訴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但是這些檢查數據,其實沒有哪一個拿捏的準!
讓我們看看專業醫學會的建議,美國泌尿科醫學會建議:50歲以上,且餘命超過10年的男性,應該要接受PSA的篩檢;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50歲以上,且餘命超過10年的男性,應該要接受肛門指診和PSA篩檢;但是美國的預防建議小組(USPSTF)和美國家庭醫學會(AFP),目前對於是否要定期做肛門指診和PSA篩檢,都沒有特別的建議;至於加拿大的Task Force on Prevnetive Health Care則反對定期做PSA篩檢。
侷限性的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6%。有人想說,多做檢查有什麼不好呢?早發現不是早治療嗎?如果你的是偽陽性報告,不但會增加自己的焦慮,而且還要歷經接下來穿刺檢查的副作用,譬如疼痛、血尿、感染等等,就算這些檢查的併發症機率不大,但是誰又知道你是不是那一個呢?另一方面,如果幸運的因為抽血檢查PSA後,被證明是攝護腺癌後,就是個幸運兒嗎?這也不一定,攝護腺癌本身是一個惡化速度很慢的疾病,甚至可能指在局部不轉移,但是也可能進展很快而死亡,也很可能因為接受治療後,因為治療的副作用,譬如疼痛、尿失禁和陽萎而大大喪失生活品質。
所以呢?什麼叫做恰當的檢查,其實很難定義。我們可以偶見沒有任何症狀的病人,因為做高貴的定期健康檢查而發現了病灶,但這不適合過於誇大,畢竟這是少數,如果要把這部份視為所謂的「預防醫學」,當然不是不可以,只不過什麼樣的疾病、什麼樣的族群或背景,適合所謂的「定期」追蹤,其實都需要好好斟酌,拿數據嚇自己絕對不是健康的生活!
自動引用通知: 爭一口氣:健檢的得與失 | Quintin.穿越浮世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