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口下討生活的兩個星期

從醫學院畢業後,就幾乎沒有進入過開刀房,不只是在聖多美的那一年,或是從去年七月份開始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選擇家醫科的生涯,似乎跟開刀房扯不太上什麼關係,我從來沒想過這陣子在刀口下討生活的日子,會讓我印象深刻。

前半個月,我在心臟外科,光是忙碌的外科工作,其實就令人印象深刻,白天的日子是在開刀房裡浴血奮戰的時間,下刀後通常是太陽已經下山,這時才回對病房,看看術後病人的狀況,這樣的工作形態,其實跟內科有很大的差別。內科醫師上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房,解決問題也是在病房裡,但外科醫師的重點可是擺在手術臺上,病房裡就像打戰的後勤單位,雖然也很重要,但不是外科醫師一展長才的場所。所以,在白天的開刀時間裡,病房只會留下一名資淺的住院醫師,來處理各式各樣的病房雜物。比起病房,我著實比較喜歡開刀房裡的工作,我可以看到許多只知其名,但卻未見過真面目的手術,包括心臟移植、瓣膜置換、主動脈剝離(瘤)、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等,當然還有台灣很有名的葉克膜先生(ECMO)。看過這些手術,真的不得不讚歎人類的發明和醫學的進步,也深深體會到外科立即見效的吸引人魔力,當每一台刀結束時,就像完成自己的作品一樣,會有種滿足和驕傲感,更何況是以一條生命來見證。對動手多於動口的外科醫師,養成訓練不容易,要有足夠的體力、耐心,也需要長久的訓練時間,對於從事外科的同學和同事們,總是很佩服他們的決心和毅力。

刀口下的日子果然不好過,對於節奏緊湊,動手動刀的外科醫師來說,可能不太能想像家醫科醫師的生活吧!有些醫師的言語之間,會帶有貶抑的味道,雖然有零點點點點點一秒的不舒服,但是這還是沒有撼動我的選擇家醫科的抉擇,人的個性百樣變化,不同性格自然適合不同發展,沒有什麼優越卑劣之分,只是要總是要作好醫師的職責倒是真的。十五年後,外科醫師可能在手術台上大刀揮霍,我可能在某個不知名的小漁村裡,逢縫小傷口,不同的工作形態和理想罷了,不是嗎?個人對於工作與生活規劃的承諾,如果認真付出去追求,表現一定不差。

兩個星期,短暫的外科病房與刀台生活,大概是住院醫師正式訓練期間,最後穿上綠色烏龜裝(手術衣)的機會。至於未來呢?這可就難說了,家醫科的特色就是做啥麼像什麼,而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承諾和自豪之處。或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在不知名的地方,也必須再度穿上烏龜裝,暫時扮演外科醫師角色呢!Who knows~~~?

在〈在刀口下討生活的兩個星期〉中有 5 則留言

  1. 首先恭喜你幸福的結婚了(雖然沒真的見過你們面XD)!!
    看了你們的po文…也能感受到你們彼此間的真切情感和強烈連結呢!!

    "不同的工作型態和理想罷了"….看了還真有點心有戚戚然
    之前在外科也遇到個學長屢屢在刀房大家面前對家醫科大加貶抑
    令人聽了有些不快….但再想過一遍自己以後想做的事….想走的路
    之後再在table上被迫不停聽到同樣的論調也就能打哈哈兼一笑置之了: )
    What's there for you next??Yah…we never know.
    The people who suffer the most are those who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Stick to what you're trying to do.Everything might just turn out to be what we hope for.加油!!

  2. 好的家醫科醫師會帶給更多病人健康,給予他們適用一生的健康觀念,
    這樣的人生會比"完成某種作品"的優越感更重要吧!加油!:)

  3. 謝謝福熊和Selena的鼓勵啦!到現在為止,我仍然堅信自己對家醫科的選擇呢!也知道不同醫師所要扮演的不同角色,特別是這個月在金山衛生所,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基層民眾後,夠能感受到在大醫院裡,醫師過於自我中心的弊病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4. 想回味開刀房感覺的話
    歡迎隨時來找我…

    外科醫生的跋扈我們是每天在看…
    不過想想他們受到的壓力…
    有時讓他們咆嘯兩句應該也不為過吧…

    btw. 我們也算是開刀房裡面的內科醫生唷

  5. 阿哈!也對….不過我覺得你最後的comment實在很貼切,麻醉科其實是開刀房裡的內科醫師呢!不論是在工作內容或是跟外科醫師的關係上,的確都是如此ㄋㄟ….果然是已經是麻醉科senior resident的comment阿!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