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有未來嗎?這標題在新一期的刺肋針(Lancet)雜誌中,特別引人注意。這是英國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在2005年,在前任的衛生部部長策劃下,以「領導(leadership)、團隊合作(teams)、教育(education)、評價(appraisal)、職業(careers)和研究(research)」六個價值,來重新定義醫學專業(medical professionalism)。
其實這是英國的醫師組織,對於他們國內醫師的招喚,想要透過醫師專業內涵的型塑,來喚起醫師們對於參加公眾事務的熱情,特別是他們的健康體系NHS面臨重大考驗的時期。政府透過醫療制度規劃經理人,完成新制度的建設,然後期待預期中的效果,所以每個人的抱怨和不滿,只是過程中的合理反應。
這個計畫,是透過全國的巡迴座談、網路投票、小組討論或是交叉詰問的辯論,來匯整醫師對於專業和不確定的英國衛生系統的意見。裡面有一點值得嘉許的,那就是許多參與醫師,都認為「身為一位醫師(to being a doctor)」,跟醫療系統裡的其他角色是相當的,特別是在現代醫學的複雜和不可確定性之下。我想,醫師們也越來越體認到,在如此龐大的醫學系統下,醫師不是高高在上,也不是團體中的唯一核心、推出陳新的新科技和日以亦重的團隊合作需求、對於與醫師有更平等夥伴關係的期待,都讓大家要好好重新思考醫療專業的內涵。
我覺得,上面所說的專業,已經不僅限於專業知識,更包括了一種對於自己職業的態度和工作方式。只是這種專業,要怎麼去評估,其實頗為困難,其實就像讓大家焦頭爛額的醫院評鑑,也可能會造成徒具形式的評估。再來,就是醫師們自己的問題,在很多的相關議題,自己都過於沉默,對於許多政策通常莫不吭聲,而且也很難形成統一的力量,特別是在公共議題和健康服務議題上。
在所有的活動結束後,有幾點結果被歸結出來,首先是醫生對自己的未來比外人還悲觀;第二,在現有的醫療體制下,許多醫師感到疏遠和孤獨感,特別是新興的病患自主權、各式各樣新的訓練制度和評鑑制度,都讓醫師被感無力;第三,對於醫療制度,更需要大家在政策和策略上的參與,才能夠讓醫療制度更貼近人性,當然,這樣的參與絕對需要跨領域的合作。
回到文章標題本身,醫生還有未來嗎?我想,與過去醫師動不動就呼風喚雨、一手遮天的狀況,當然不能同日而語,但是這樣的變動,不但是時勢所趨,對病患來說其實是更有保障,只不過醫師的態度和工作內容都需要改變。當然,醫師對於公眾議題,的確需要更關心和夠有力,不是只有健保,還有病患就醫權利,醫師超時值班等等,都需要醫師的關心和參與,就像這篇文章提到的,這樣的反省,目的是在put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back onto the political map of UK health. 台灣的醫師,是不是應該要反省,自己對於醫療系統的參與,是不是太少;而政府是不是也該檢討,如何開放讓更多的醫師參與,而不是在會議桌上,和財團或是醫院代表,高談健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