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

更多有關 無國界醫生行醫記 的事情宋睿祥醫師,在國際志工領域中,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國無國界醫師(MSF)的志願人員,也岀版了第一本身為MSF的台灣志願人員寫成的書「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對於台灣早期志工服務領域而言,在當時也是不可多得的書籍。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初踏入國際志工服務的熱血年輕人,初起(啟)的過程。

就像他所說的,旅行到歐洲,感受到歐洲的文化洗禮;在西藏拉薩,他感受到世界屋脊上沒有疆界的限制。對於很多從讀完七年,從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有不少人想要出走,而宋睿祥選擇在兩年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後,背上背包前往西非的賴比瑞亞。

叢林的截肢和疝氣手術,是旅程的開端。沒多久,他就遇到醫院的罷工事件,也是這類工作中最不令人感動,但卻是最重要的環節。譬如:MSF基本上不自己獨立經營醫院,而是跟在地政府(組織)合作,主要的原因是:
 

雖然和當地的政府官員一起合作,是困難萬分,不但許多政策難以執行,還得應付許多政治問題和貪汙問題,因為在這些人眼裡,NGO(非政府組織)就像是金雞母一樣。可是長遠來看,唯有選擇至條路,醫院才叫有繼續經營的可能。

 

至於陰暗鬱悶的產科病房,每位賴比瑞亞婦女都有長到說不完的生產史,但卻不是單純的沒有節育的家庭計畫所導致。就像書中所說的:「不管怎樣,這裡的人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做完超音波檢查之後,他們通常都感覺好多了。」,這句話更值的省思。從病人的故事開展開來,當你閱讀書本一半的時候,看到「Say No比Say Yes更困難」這篇文章,才是這些地方每天在上演的真實劇碼,醫療這回事,從來就不是簡單的疾病診斷和治療而已,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皆是如此。作者應醫師助理喬瑟的邀請,參加了在地醫學院的開學典禮。在典禮當中有位Dr. Kpotol說了一個有關「老鷹、水鹿和眼鏡蛇」的故事,作為鼓勵新鮮人不要忘記理想與初衷。短短的故事,但卻是一各另類的小小勵志故事,也讓整本書的氣氛轉變得較為輕鬆與不沈重。

書中的最後一個部分,記錄了作者在10各月的賴比瑞亞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譬如:義大利藉的資深外科醫師、當地的實習醫師法拉、比利時藉的心理諮商詩、共同患難與工作的MSF伴侶夫妻等。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看到MSF駐外團隊中的靈魂人物-Head of Mission (任務領袖),主要負責MSF事務的日常運作、人員安全、軟硬體補給等,其實就像是Project Manager,還要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在混亂的環境中,跟政府或甚至是叛軍領袖打交道,這更證明了一件事:專業團隊中,一定有許多不同的專業人員,但是每個人都會各司其職,即使是醫生也得服從專業領導的指示和裁決。

在本書,作者混合了自己離開都市叢林,進入熱帶非洲時的理想與浪漫,再加上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所帶來的反省與思考,然後在戰地國家中,歷經了一個個令他感動的個案故事之後的紀錄,但我最喜歡的在書中的一開始說的:「…天天有生老病死在發生,心情也有高低起伏。只是在那裡,一切喜怒哀樂的振幅,一下子都被放大了。」,這是對於他這段旅程,一個真實且謙卑的評語。而這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論在從事類似工作,或是在閱讀類似的文章時,有時要把這個因素考慮在內,作為情感感受或事實判定的校正。

當然,在這本書之後,也應該閱讀2011年宋睿祥另一本書:「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如果這本書是作者的起始點,那麼「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更可以看出轉化與昇華。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