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慢慢遊:我的新港1/2記錄

Trian Park06有人說,台灣有兩個地方,從那來的人都會很以自己是「在地人」為傲,那就是宜蘭和新港,這兩個地方都曾經因為十年前左右的社區總體營造而聞名,而這兩個禮拜,我就在新港。印象中,嘉義市距離新港不遠,但是印象真的不深,只知道新港有個陳錦煌醫師 、媽祖繞境的奉天宮 ,還有高中一年級的時候,有個來自新港的同學,可惜他後來就讀社會組,所以也沒有機會拜訪新港。高中的時候,也有一些來自北港的同學,那時候我還真的搞不懂新港和北港有什麼差別,後來從他們口中才知道原來新港是屬於嘉義縣、而北港是在雲林縣,這是我認識新港的第一個資訊。

從嘉義的家,經過嘉義市外還道世賢路,轉北港路(嘉義縣縣道159)直行,途中行經華濟醫院,約35分鐘左右就可以抵達新港,在進入新港街面前,先會路過新港鄉月眉村,和兩三隻高聳,排放白煙的中洋工業區。北港路直直接著新港的中山路,然後一路到底,就是新港的信仰中心:奉天宮,剛剛好落於路衝。就像台灣其他的鄉間小鎮一樣,新港的特色在你新港的中山路街面並不容易捕抓的到,但在「新港文教基金會 」近20年的努力下,新港已經展現出它獨特的味道。 閱讀全文

社區的精神支柱:新港收驚行

02座落在新港奉天宮後面,在十字街口有個紅鐵皮屋頂的建築,招牌寫著『慈芳壇』,是新港一帶著名的收驚地點。九點半許,已經阿嬤帶著孫子在那邊收驚,只見負責收驚的大哥,拿香口中念念有詞,約莫十分鐘,才把收驚的儀式結束

慈芳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現在負責人的太祖時代,幾代以來,收驚是他們的祖傳事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大哥,是家中的老么,由於家裡的長兄們,都不願意承繼父親的祖傳收驚一職,在顧及家中兩老年紀益大,也耐不住他們聲聲的請拖,十多年前與老婆一同回到新港從事收驚到現在。

15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收驚,來的小朋友多是晚上睡不好、不好帶、或是感冒很久沒好的;大人則是睡眠不安穩,夜眠多夢的;最近跌倒摔車、血光之災,諸事不順的;也有不少心情鬱悶的,家裡有難處的等等。如果比較嚴重的,通常本人都會到,然後帶著一包米、一件衣服。依照居住的庄頭地址,大哥會從名冊裡,把詳細地址和農曆出生日期找出來,在點燃一把香後,在碗中填滿白米,用衣服包住並夾著幾支香,開始口中念著名字、地址和其他我聽不懂的內容,當口中辭語結束時,被衣服包住的一碗白米,也停了下來。包裹著白米的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打開,然後看著那碗白米表面所呈現的圖像,和請託者的不舒服症狀,給予安慰和解答,接著捏去凹凸不平整的白米表面,有時候這樣的動作要重複2~3次。最後,大哥會拿著一小疊金紙,夾著小紙人和焚香,讓請托者拿著,在一串儀式後,完成了整個收驚動作。 閱讀全文

無障礙空間的巧思

IMG_1910坐在救護車裡面,與兩位居家護理師和司機,開始半天的居家護理工作。早上的最後一站,是居家護理的老個案,位在雲林古坑的華山上,是ㄧ位年約44歲,在年輕29歲那年因交通事故,頸椎受傷後下半身癱瘓的中年人。我們的護理師說,他現在可是天字第一號,是第一批收案,而且還沒有往生的個案。救護車停在華山的半山腰,一家賣古坑咖啡的店面前。過去我們都是這個時候到,看完他後,順便在他家客廳喝杯古坑咖啡後,順便結束這半天的護理行程。下車時,他已經在一樓的客廳裡,等待我們的到來。

在救護車上,護理師跟我說,這位個案家裡,因為經濟狀況還可以,所以自己設有一樓到二樓的升降電梯。看過許多居家的身障人士,一般無障礙設施,最常見的大概就是:無障礙斜坡,廁所馬桶旁或走道的支撐手把,把有高低落差的地板打平等等,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家裡設有「電梯」的個案。這個『電梯』設在家裡的後院,從一樓客廳,他可以自己在輪椅上移動到後院的電梯。這電梯,不是我們在醫院熟悉的客用電梯,而是在建築工地看到的那種貨用電梯,設有單面的柵欄,在進入電梯後可以關上,等電梯緩升到二樓後,在從另外一面出電梯即可。這是個案自己想出來的方便之道。

閱讀全文

散發光與熱:雲林古坑小太陽日間照顧中心

往古坑咖啡山的路上,在中山路與中華路的交叉口,就在古坑鄉公所的斜對面,有個佔地面積不大,帶點古意的小建築物,這是由[b][color=blue][url=http://www.careold.org.tw/]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url][/color][/b]所附設的小太陽日間照護中心,2002年開辦至今,已經五個年頭了。原本協會成立之初,是以貧困獨居老人為對象,作老人家的居家及志工關懷服務。在921大地震後,便開始針對古坑鄉中低收入戶及困苦之獨居老人進行收拖,給予日間照顧。

Smallsun04跟大部分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一樣,都是在地人士以救貧、救苦為初始動機,然後逐漸成長茁壯的團體。只是,這裡跟平常的長期照護機構有點不太一樣。一年接受政府補助30萬元膳食費,裡面的老人家既不是護理之家那些需樣24小時護理人力的老人,也非養護機構中都必須接受協助的老人,但也不全部都是安養機構中行動自如的健康老人,它的服務角色,似乎有點介於養護機構和安養機構之間的性質:這有失智、失能的老人家,也有家裡貧困的老人,或是失依或獨居的老人,也有身體健康的老人,人數大約20人 左右,讓它成為佇立在社區裡的小型日間照護機構。早上九點多,搭車來的老人家,或是每天從梅山早晨開始步行,然後每次在半路被路人甲、乙帶來的阿嬤,集合 後開始有活力做早操,每個人投入的專注,會讓你以為身處在「老人幼稚園」,而不是老態龍鍾的老人聚會處。如果你也走訪過許多老人照護機構,你會發現這些機 構裡的『康樂活動』通常死氣沈沈,只有主持人一個人大小聲地在唱獨腳戲,但是小太陽的老人家們,都有很大的參與度,認真參與的精神,是以往我在長照機構裡 看不到的。執行長陳玲穎回憶小太陽創立之初,很多老人家其實剛到這裡時,可能因為過去的宿怨,一言不合後甚至會出拳相向;失智的老人也因為長期缺乏互動, 不但個人衛生不佳,動不動就會把鼻涕、口水往牆壁抹;也有三天兩頭往醫院跑的老人家,但是在耐心長期照顧後,不但過去的宿怨雲淡風清,轉為互相照顧;輕中 度失智的老人也開始跟人說話,可以互相照顧,失控行為也減少很多;而把醫院當廚房在走動的老人家,也因為生活豐富和聊天對象多,看診次數大為下降;而有些 家庭,因為照護壓力的轉移,老人家功能的進步,所以家庭關係改善不少。

閱讀全文

被遺忘的一角:雲林斗六榮民之家

070507_026在警衛室旁的廣場,從門口就可以清楚的望見蔣中正先生的銅像,這裡是雲林榮民之家,佔地約五公頃。50年前,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利用美援,在全國廣設榮民之家,雲林榮民之家於民國46年5月2日落成後開始營運至今。

六點鐘早餐,十一點鐘午餐,下午四點半晚餐,這麼多年下來,就彷如日升日落那般準時規律。早年雲林榮家成立時,月俸三十塊錢,不過那時大部分的人都還是中壯年,除了因為殘癱的榮民外,很多人在外面仍然有工作,那時榮民之家只是個睡覺落腳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十年後的今天,在這裡居住的榮民平均都八十多歲,垂垂老已,個個都是頭髮賓白的老者。以前,榮家保健組的業務,可是閒的很,很多人都還買菜完之後再來上班,公文辦完之後,通常就沒有什麼業務,不像現在,大約有400床左右的養護人數,而且還需要總共17位護士和數位照顧服務員來分攤行政和臨床業務。其餘的近兩百位榮民,都還是行動自如,生活起居可自行照料,榮民之家主要提供住宿和伙食,或是其餘的生活協助。

這裡的醫療服務,出乎意料的「豐富」,除了有一名長期住診的醫師外,每星期一、四由台中榮總派車來接榮民伯伯;每週二和五有成大斗六分院的派車接送;每週二有嘉義榮民醫院和每週三的灣橋榮民醫院,其餘還有常設的復建師和每個月來診的中榮免疫風溼科及精神科醫師等等,這些門診服務把禮拜一到禮拜五擠得滿滿的,康樂活動大概還沒這麼密集呢! 閱讀全文

暫別東北角—離開金山鄉衛生所

一個月的金山鄉衛生所,已經劃上句點,暫時告別每天經過的蔚藍海岸,端午節假期拖主任的福,讓我跟老婆佳芳可以偷閒去參加日本關西玩了6天5夜的蜜月旅行。回顧六月份,除了溫馨的蜜月外,也是較長期觀察與參與台灣的基層醫療;雖然大家都認為這種社區醫療的course最為輕鬆沒有負擔,但除此之外,我也覺得這是最能反省自我,和台灣醫療現況的地方。

在基層衛生所,首在需要的是「親和力」,如何讓在診間的阿伯、阿婆開心離開,但又能達到我們診療或治療的目的,才是重點。其實醫師的「那張嘴」扮演關鍵角色,從能夠用流利的方言,與病人達成共同照顧健康的協議,其實都需要磨練,但這並非什麼視病猶親的高調,只是坐在診療桌旁,更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偏見、潛意識的厭惡和恐懼,也要有當下忍耐挫折和有接受病患「雜念」的耐心。如果你聽到一屁股坐下來,就跟你說一樣的藥物照拿時,你該怎麼回應,或該注意哪些事情;如果病人抱怨你看得慢,你要怎麼幽默緩解尷尬氣氛,這都是在基層醫療門診,最可以練習的基本工。 閱讀全文

長期照護機構:參訪雲林縣斗六朝陽老人養護中心

這個月我來到雲林斗六,準備完成我第一年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最後一個course:社區醫療實務。很多第一年住院醫師說,在雲林的社區醫學一個月,大概是全部R1訓練裡最輕鬆和快樂的時段,也是讓大家開始考慮跳船家醫科的時間。我想,前者是真,倒是是否改轉家醫科,倒是未必,不過這也是家醫科的特色之一。

昨天在雲林分院完成簡單的報到手續,傍晚在斗六市內隨便開車踅了一圈。發現除了民國九十三年成立的台大雲林分院 外,還有民國九十四年成立的成大斗六分院 ,除此之外,還有大林慈濟醫院斗六門診部等,除此之外,還有成立許久的私立宏揚醫院,為93平方公里,十萬多人的斗六市構成了緻密的醫療資源網。

「阿嬤!妳幾歲啦?」阿嬤說:厚俚唷!

今天拜訪的是私立朝陽老人養護中心,位於斗六市內,距離台大雲林分院和成大斗六分院車程都很近,從大馬路轉進小巷後,就可以看到距市中心頗近,但要鬧中取靜,座落在綠色田埂間的養護中心。上千坪的佔地面積,大約只有15%用在建築物上,養護中心的前院是小花園和綠地,後面則是種滿水稻的田埂。院內除了中間的大廳活動區域外,往兩旁開展的都是住民的房間,每個房間約有6~7個床位,床位間的空隔還算寬敞,採光和通風都算舒適。步入大廳,約若早上九點鐘,院內的住民們都聚集在大廳看電視或聊天,我先到院內的行政辦公室小坐一會。 閱讀全文

駐守台灣東北角-金山衛生所

六月份,除了結婚大喜後準備去日本關西度蜜月外,另外一個工作上的大改變就是去台北縣金山衛生所。從中和的新家,經中和交流道,先經過車流大的木柵、南港和汐止路段,從萬里交流道經過基金公路後,就可以到達人口約兩萬人的金山鄉,如果早上七點多從中和出發,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金山鄉衛生所。

離開日以繼夜,大小事情忙不完的病房,社區裡的基層醫療,有時會讓我想起在聖多美的工作情形。金山鄉位於台北的東北角,緊靠著太平洋,在下了二高的萬里交流道後,旁經萬里鄉市區和一小段山路後,就可以在二號的濱海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台灣島突出在太平洋裡的北海岸,雖然這星期天氣都很不好,公路距離海邊也還有段距離,但都讓我想起,離開聖多美市後,在進入Neves前的那段海岸美景,那種開車去上班的當下,勾起我那段藍藍的海洋回憶。 閱讀全文

喜歡小朋友還有誰?

同事說:以一個不是小兒科醫師來說,我算是很喜歡小孩子的了!

自己倒是沒有注意過這個問題,印象中前年還在聖多美的時候,門診病患中有七成是小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跟過去那段時間訓練出來的耐心有關。小朋友直覺上都讓人覺得很可愛,但如果他發現你拿出聽診器,或是壓舌棒時,那可就大大不妙,但是聖多美的小朋友通常看到聽診器就會哭的西哩嘩啦,台灣的小朋友通常是看到壓舌棒或是耳鏡時,情緒才會比較激動。這大概跟不同就醫經驗有關吧!? 

閱讀全文